我们缺少这样一个读书的视角:感同身受(2)

2014年12月23日14:00   文化专栏  作者:薛仁明  

  所幸,大家读《史记》,多半没有写论文的压力,因此,我们就不需要如此作茧自缚了。读《史记》,让我们先把视角给拉回来,心平气和地读,别一上来就想分析。读《史记》,就好像在读我们最亲近的人,好像在读我们自己,然后感同身受,譬如假设我是刘邦,那么我每战必败,输得特别狼狈,还能够不当成一回事吗?这对于我们,其实一个很真切的问题。有这样的感同身受,你就会发现,刘邦这家伙真是厉害!可能在座各位的状态,会比较接近项羽一点,征战沙场,百战百胜,但只要败一次,会不会从此就粉身碎骨?换言之,像各位这种习惯被肯定的人,有个很大的罩门,就是可能特别接受不了挫折。相较起来,如果我比各位好一些,可能是因为我一向不太按牌理出牌,很长的时间里,也一直不被认可;一般人认可的东西,我总觉得可疑。譬如我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基本就不是一个“好”学生,对学校考试,一直不太当成一回事。我读台大历史系的时候,从大二到大四,每星期去学校的时间,大概就是三到四个小时。我一个学生说:“那你不是跟教授一样了吗?”我笑着说,比教授在校时间还少一点。反正,每门课我只要六十分及格就好,根本不想要高分,高分对我没有意义,所以我大部分的课都只有期末考才去。而且台大历史系有个优良传统,就是没有期中考,不像现在十一月你们大家都很忙,还忙着考试。我一门课通常只需要去个两小时,参加个期末考,考完之后,就拿到三个学分了,非常好。反正我就是混,可是混呀混,生命中有些重要的东西会开始琢磨,开始酝酿。学校的课没啥意思,学院的体制对我也没帮助,算了,自己想法子,慢慢走出一条路来。

《史记》世界书局影印版《史记》世界书局影印版

  今天在座各位,常常会被看成是所谓的佼佼者,但各位知道,佼佼者是有很大罩门的。当我们能够看清自己的罩门,才可能够跨越它。最麻烦的是,你可能连自己的罩门都不清楚。这时候,读《史记》重点就可以摆在《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看这种心高气傲、每战必胜的人,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登峰造极,可最后又怎么重力加速度般地坠落下去,乃至于粉身碎骨。看着看着,你会感同身受,甚至,会毛骨悚然。

  我《其人如天》一书中,有篇文章叫做《韩信的姿态》,特别写了韩信自始至终傲岸的姿态,如何把自己最后逼到无路可走。我有个台大历史研究所毕业的学生读了以后,不禁胆战心惊,还把这篇文章压在桌垫底下,时时警惕自己。在这个时候,韩信就跟你息息相关,不再只是一个被你客观分析的人,而是与你的生命状态相互映照,提醒你得时时警惕。这也就是孔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时,韩信就是你的老师,虽然他是负面的,但是他那个提醒的力量极度强大。这时,写《史记》的司马迁,就是你生命中的大师,因为他启发了你,他让你心有所“悟”。

  相反的方向,譬如说刘邦。在座各位可能生命状态离刘邦比较远,刘邦从小没啥出息,在座恰恰都是属于比较有出息的。我们知道刘邦在四十几岁以前,基本没太多人瞧得起他,他老爸嫌他种田不给力,觉得他二哥比他行多了。后来勉强当一个亭长,也没有积极奋发想要往上攀的意图,每天好酒及色,对酒钱也不计较,被人家多算了好几倍也不在意,连当冤大头都无所谓。反正,他每天就是看似傻乎乎,实则滋滋润润、开开心心地过他的日子。多数人觉得他没出息,所以连他岳父决定把女儿嫁给他时,岳母都非常不以为然,就骂他岳父,你说你很会看相,每次都觉得女儿相貌非凡,将来必定大富大贵,所以一定要把女儿嫁给一个很了不得的人,结果人家沛县的县令——就好比沛县的党委书记——对你女儿有兴趣,你不接受,偏偏要把女儿嫁给一个亭长。亭长大概比村长还小一点。县的党委书记不嫁,却偏偏要嫁一个连村干部都不如的,这个太怪了。

  但是,恰恰就因为向来都没什么人瞧得起他,所以才有后来的刘邦。当楚汉相争时,他跟项羽百战百败,但再怎么一败涂地,对他而言,也就是我书上一篇文章的标题所说的,“不过一败”。输得再惨,也不过一败。这个“不过一败”,估计在座很多人的感受会很不一样:所谓一败,哪里是甚么 “不过一败”?这一败,对你而言,可能会有摧毁性的杀伤力量,是会要人命的。项羽就是这样的人,谁都可以一败,项羽就是不能一败。一败,就会把他的一生给否定掉,因为他一生没有败过。所以,他临死之前,都还要说“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都还要向部属证明自己有多行。至于刘邦,没人说他行,他也不觉得自己行;行不行,他根本无所谓。

  这样的无所谓,表面看来,是一个无赖的状态,可是你看《史记》里面刘邦的很多故事,就会发现这人的无所谓已经发挥到极致,不止是对外表的成败无所谓,连对很多人在意的,譬如自己的生命安危,都可以极度看得开。大家还记得那次他跟项羽两人叫阵,项羽射了一个弩箭,一箭就射到刘邦胸口,结果,说时迟那时快,那个无赖刘邦就把箭给拔下来,按住小腿,大骂,项贼竟然射中我的脚指头!

  这真是天才。为了安定军心,连自己的痛、自己的生命安危,都可以完全不当回事,可以无赖到这个地步,这只能说他是不可思议的天才。你们不服气的话,可以自己被射一箭试试看,看看你有没有办法在完全没思考之下,反射式地就做这个动作。这当然不是张良先生每天教他,你如果被射中胸口,要记住拔箭按住小腿,这样才能稳定军心,不可能吧!紧接着的环节,才是张良教的。后来刘邦进了帐营,痛得爬不起来,张良就跟他讲,你要忍痛爬起来,要装得若无其事,出去巡视一番,才能安定三军,也让楚营不起疑心。不过,教这个相对容易,因为有时间去想,可是当刘邦被射中的那一瞬间,绝对没有任何人教他,他刹那间的反应是个天才举动,是一个无赖的天才。他可以把所有纠结、所有一般人在意的东西,瞬间,全部抛开。

  另一个大家很熟悉的,就是关于韩信的故事。当年韩信先攻魏,后平赵,之后燕国又不战而定,最后再去打齐国。等齐国打下时,天下七国,韩赵卫齐楚燕秦,扣掉刘邦的秦,扣掉项羽的楚,韩是小国,姑且不论,其他四个国家,都是韩信打下来的,七分天下有其四,已经占了一大半。这时候,韩信觉得有本钱可以叫板了,所以派使者去刘邦那里,美其名是请求,说白了,就是勒索,说他现在占领了齐地,齐地百姓狡猾刁钻、不好管理,如果刘邦你不封我一个齐的假王(就是代理齐王),我很难镇得住。刘邦看了这封信,当场破口大骂,老子我今天在这边跟项羽已经打得快挂了,整天眼巴巴就盼着你来营救,你不救也就算了,还趁机勒索要挟。这时,只见张良与陈平在旁踩了他一下,附耳上去,讲了两三句话,结果那个天才刘邦,用《史记》里面的话来讲,“汉王又骂曰”,(顺便一提,大家读《史记》的时候请特别留意,只要司马迁写刘邦写到“骂曰”两个字的时候,都特别有神采,特别好看。这是读《高祖本纪》的一个小小诀窍。)韩信你这个家伙没出息,男子汉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当什么假王?!马上就把这个事情给化解掉了。

  今天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故事看,恐怕只会觉得很好玩。可是,我不是这么个读法。我读的时候会假设,换成我是刘邦,我会有这个能耐吗?我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把愤怒全部抛到九霄云外吗?如果你这么想,汉高祖刘邦就跟你产生了联系,《高祖本纪》就不再单纯只是一则则的故事,你会忽然发现,刘邦这个家伙太不可思议了。你会返观自身,照见自己的不足,这时就产生了某种转化我们生命的能量。如果这能量够大,那么,刘邦就可以是你生命中的大师。

  这时候,你再翻回去读《论语》里面的颜回,想想颜回“不迁怒,不二过”是什么意思?说白了,刘邦这个状态,就是不迁怒。不迁怒、不二过,甚至包括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管你发了甚么怒或者犯了甚么错,或者说,你行了多么了不起的善事还是做了多么不容易的劳苦,总之,所有的这些,发生了,就过去了;过去了,就结束了;不会留下任何没完没了的影响。刘邦发那么大的脾气,等到张良给踩下去的时候,那个怒气当下就划了一个句号,结束了,马上可以另起炉灶,这其实就是不迁怒的状态。在座各位,不妨想一想,我们回家跟另外一半吵架,吵完之后,转过头,有没有立马就没事的?你如果是这种人,那基本就是跟颜回、刘邦同一个档次的。

  像夫妻吵架这种事,有人外表看来已经没事,可十年后吵架,还是有办法又把那事情给翻出来。你会发现,这些事情,对他(她)而言,绝不是嘴巴说过了,当真就过了。像我结婚十几年后,如果说领悟到甚么,或者有啥小小的成就的话,可能就是我会开始想不起来上回我们夫妻到底是为什么而吵架;有几回,隔了一阵子,我认真想了好一会,还真的想不起来了。这其实挺难,你知道吗?正常人都会记得很清楚。只要是人家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我们会记很久,没齿难忘。今天假使你能慢慢把这个能耐从家里延伸到外面,有些人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我们也渐渐会忘掉;过了,真的就过了;发怒,也可以就是那么一晌;转个身,可以变成一个无事之人。这样的生命状态,如果我们能领会,就发现刘邦这些事不是一桩桩与我们无关的故事而已,你会在他身上领受到很多目前还做不来、办不到却心向往之的本事。

  我建议大家从这个角度来读《史记》,你就会把《史记》跟你的生命联系起来。如果只是高谈阔论,读历史对你是帮助不大的。

  从这样的角度,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韩信。

上一页123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感同身受 连结 生命之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