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大踏步进军“杀马特”

2014年12月26日13:11   文化专栏  作者:北青艺评  

受访人介绍:

    尹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周黎明(著名影评人)

  ——今年佳片太少,烂片当道,中国电影大踏步进入“杀马特”阶段,披上一层华丽外套的烂片不断取得票房佳绩。

  ——用户就是观众,粉丝就是市场,这必然会给电影带来更多的互联网气质,但是电影的反智化、粗鄙化倾向也随之出现。但时间会做出选择和淘汰,毕竟人类文明的过程一直是在向精美化方向发展,除非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取向。

题图题图

文/陈凯一

  北青报:您觉得今年的最佳电影是哪部?

  尹鸿:本年度几乎没有众望所归的最佳电影,如果要选,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可以候选。影片题材上关注当下社会现实,虽然前后宛若两个不同故事,但是整体的艺术表现比较平衡,特别是影片所传达的一种在绝望中挣扎的人性力量。鲁迅所谓,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在这部影片中被表达得让人心灵震撼。

  周黎明:不怕被人笑话,我选择《亲爱的》。其实今年可以推荐的国产片少之又少,《亲爱的》不是最酷的选择,但它有一种人文关怀,超越了通俗剧俗套,甚至赋予了淡淡的宗教情怀。它在叙事上先立后破,前一半借用通俗剧,后一半又打破了通俗剧,以此传递“换位思考”的母题。影片对于被拐卖儿童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非常积极正面的影响,使得人们在参与打拐的热情中尽量保持理性和正能量。

  今年最酷的影片是一部小制作文艺片,叫做《心迷宫》(原名《殡棺》),入围多个影展,但正式公映可能要到明年,故理论上大约不能算是今年的影片。

  今年最嗨的影片应当是《一步之遥》。

  北青报:您觉得最差或者说最失望的一部电影是什么?

  尹鸿:每年生产六、七百部国产电影,影院上映近300部国产电影,我相信最差的影片一定是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或者根本不愿看到的影片。

  如果要选择一部最令人失望的影片的话,我会选择《心花路放》。虽然这部影片在票房上获得了胜利,但影片在艺术上没有体现出宁浩的叙事智慧,在价值观上则流向伦理虚无,既无现实批判性也缺乏人性穿透力,当然也没有艺术上的探索性,处处都是讨好市场的滑稽噱头、黄色插曲、猎艳炫耀,与其以往作品相比,一部不如一部。期望高,失望也明显。

  而另一部姜文的作品《一步之遥》虽然也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并不完全出人意料。吴宇森的《太平轮(上)》未能带来惊喜,不过是《赤壁》的明星拼盘模式的再一次试错。

  周黎明:最失望影片没有,因为我早就不抱希望了。最差的也没有,因为“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最差的记录几乎每个月都在被打破。有很多电影,看大家的评论,能得到比看影片更大的快感。

  OK,我反悔一句话。《黄金时代》是我最失望的影片,因为我抱有很大的希望,当然它不属于“差”的行列。

  北青报:您觉得今年是电影的“大年”还是“小年”呢?您对今年电影市场的总体表现怎么看?

  尹鸿:不大不小为中年。说“不小”,是因为出现了《亲爱的》、《白日焰火》、《归来》、《黄金时代》、《太平轮》、《一步之遥》等一批在水平线之上风格各异、制作精良的影片;说“不大”,是因为没有出现可以被记入史册的黄钟大吕之作,几乎每部作品都可以看出明显的创作缺陷和漏洞,几乎每部作品都看得出不成熟的痕迹。说“中年”,是因为一批中小成本“软电影”支撑起了国产片的票房市场,屌丝逆袭、高富帅与白富美的梦想、自我调侃、爱情创伤治愈等等,成为草根聊以自慰的快餐电影,所谓网生代的出现,让电影变得空前的简单、快捷、碎片、速食,甚至连电影的所谓奇观性、体验感都变得无足轻重,欲望的释放和情感的抚慰成为电影最有效的杀手锏。

  周黎明:2014年是中国电影的票房大年,艺术小年。往年也有很多烂片,但起码有一批佳片与之抗衡。今年佳片太少,烂片当道,中国电影大踏步进入“杀马特”阶段,披上一层华丽外套的烂片不断取得票房佳绩。20年前的1994年,中国电影在商业上一败涂地,但两岸三地不约而同产生一大批艺术和类型的经典作品。20年以后回头看2014,不知那时的人们会怎么嘲笑现代人的恶俗口味。

  北青报:今年,跨界当导演的人特别多,演员、歌手、青年作家、电视剧导演都有,这也形成了“粉丝电影”文化,您对此怎么看?

  尹鸿:互联网打破了一切领域之间的界限。近50%的互联网用户,近70%的青少年互联网用户,直接被互联网带入了电影之中。跨界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你有没有足够的粉丝,粉丝就是消费力,被互联网阐释得淋漓尽致。

  传统的电影人在“网生代”面前变得陌生了,而一切在互联网上风生水起的人都可能成为电影领域的热门人物。无论是号称第一位“网生代”导演的肖央或是粉丝电影的代表导演韩寒、郭敬明,都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电影的特性。用户就是观众,粉丝就是市场,这必然会给电影带来更多的互联网气质,但是电影的反智化、粗鄙化倾向也随之出现。但时间会做出选择和淘汰,毕竟人类文明的过程一直是在向精美化方向发展,除非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取向。

  周黎明:跨界不是坏事,是发掘人才的正常渠道。没有哪条法律、哪家规矩说必须要经过电影学院或戏剧学院的深造才能从影当导演。跨界导演拍出烂片,那不是跨界的问题,科班出身的导演也会经常拍出烂片。一切要靠作品说话。

  至于跨界带来的粉丝,那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它对商业是有益的,但粉丝要转化成真正的观众,可能需要一个提高欣赏能力的过程。电影是门槛最低的艺术,但高级电影还是有门槛的。

  北青报:您对明年电影行业的发展有何展望?

  尹鸿:由于观众市场的超速发展、创作人员的青黄不接、电影工业的相对薄弱、互联网元素的深度影响以及电影政治文化环境的相对严苛,中国电影出现振聋发聩、惊世骇俗的精品力作的可能性不大。电影的草根化、屌丝化的倾向还会因为本年度的市场利好而延续甚至光大。二三线城市青年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的趣味对票房的影响仍然明显。中国电影很可能还是中低成本的恶搞喜剧、生活轻喜剧、浪漫喜剧成为主力。与此同时,一些题材独特、风格迥异的电影还是会在越来越大的市场大蛋糕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电影界的改朝换代会加速,前辈电影人如何在网生代电影、观众的冲击下找准定位愈加不易,而新导演们如何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获得电影的专业制作能力和文化表达能力也至关重要。娱乐一旦陷入愚乐,受到观众的抛弃是迟早的事情。香港那些低俗类型片如何失去香港本土市场的,《十全十美》引发的恶搞喜剧潮的衰退,都是电影风尚规律的一种呈现。

  应该说,中国电影还处在成长的烦恼中,电影观众、电影市场、电影工业与电影文化的成熟,还有待时日。

  周黎明:我觉得中国电影在短期内会继续两条腿走路,在市场上会继续红火(除非政府不让它火),在艺术上继续烂俗(除非政府不让它俗,但政府再有本事也不可能做到不让它烂,相反,政府可能会催生烂片)。

  现阶段的中国电影大概相当于30年前的中国家用电器,需求量很大,但质量乏善可陈。哪家卖得好,哪家就能积累原始资本,谁重品质谁傻冒。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未来总会慢慢成熟起来。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电影 杀马特 品质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