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老师为什么这么幼稚?

2015年01月29日13:12   文化专栏  作者:北青艺评  

文/唐山

  前些日子,因是否“出柜”,李银河老师抢尽头条。

  正如李老师所说:“我其实并没有刻意隐瞒,圈内人、熟人都知道我和他生活在一起。对公众,我一直没机会也觉得没必要公开,并且他也不太希望私生活被曝光过多。”

  确实,对这段隐私,李银河保持了相当坦荡、开放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它犹如伏笔,随时可能引发轰动,只是谁也不知道会在何时发生。

  这段情感包含了太多惊悚的内容,却始终被置于半开放地带。这就巧妙地避开了两种情况:一是不熟悉的人无法得知,二是太熟悉的人不忍公开。

  换言之,和李银河不熟,你也可能知道这段故事,即使公开了,你也无需承担道义责任。

  如此管理个人隐私,被曝光是早晚的事,令人好奇:李银河老师怎么这么幼稚?

李银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李银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人的“言行”必须“统一”,这意味着,私生活与公共生活不应分开,想让别人相信你的理论,你就必须“真诚”,就必须开放私生活,任人浏览,从而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

  其实,就算是李银河的忠粉们,又有多少人真懂她的理论?绝大多数只是接受了她这个人。

  这,固然是传播观念的捷径,但也是一条异化之路。

  在公众眼中,李银河坦率、真诚、没有禁区、勇敢,而她的理论贡献、学术成就,反而成了细枝末节,可问题是:这世界谁真能100%坦率和真诚呢?这样的透明人可能建立起自我吗?

  我们都是人,我们都会嫉妒、恶毒、恐惧、淫荡、不负责任,可麻烦的是,否定了这些负面因素,人性光芒亦将随风而去。私欲与堕落也是人不可让渡的组成部分,但它们又注定无法暴露在阳光下。

  感谢李银河老师,她始终在与偏见斗争,她无数次大声疾呼:被遮蔽在阴暗中的种种,也是你的一部分,应该学会尊重、理性与宽容地去对待它。

  但,如果这条路一定要以曝光我的私生活,让大家看到我是多么不在乎、多么潇洒以对,那么,李银河老师就失败了,她不过是给大众词库中添了一些新词,却因此变成他们的囚徒与人质。

  这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你说的对吗?那么,你做给大家看,如果你自己都做不好,那么你就不真诚,而不真诚者所推崇的理论,又怎么可能是对的?

  在这个鬼推磨式的逻辑中,绞杀过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提倡女权的,只能终生不嫁;主张批判现实的,不得不永远横眉冷对;高呼向世界学习的,被迫承担起狂赞中国的义务……于是,聪明人要么说些“今天的天气哈哈哈”之类,要么扯些孔子、祖宗之类的淡话,这,才是最安全的活法。

  如果记得不错,李银河老师是写过小说的,而且写得不好,她说过:“小波是天才,我不是。”

  其实,从天分看,李银河老师未必差,从学问上,还有胜出,至于小说技术,总能磨练成熟,但有一点,确实是李银河迈不过去的坎。

  所谓小说,是人的“第二人生”,我们将此岸不存的东西寄托给它,再用它来批判“第一人生”。所以小说不能离生活太远,否则就不是“人生”,成了欺世,但也不能离生活太近,否则就会被现实吞没,无从批判。

  在李银河老师生命中,始终找不到“第一人生”“第二人生”的分际,她的“第一人生”太梦幻化、太精彩,一切艰辛无聊都已被艺术化处理,要么变成“必须”,要么变成“神话”。她的“第一人生”如此结实、饱满,它们半遮半掩,充满伏笔悬念,不揭开,是浪漫的,揭开了,还是浪漫的,宠辱不惊到这种地步,即为小说的死路。

  始终难忘毛姆的真诚,面对“生活目的”的提问时,他说:我活了90岁,一直在想我为什么活着,可至今也没想明白。

  有缺憾,有苦难,有撕心裂肺的痛,有比泰山还沉重的无奈,我们才需要在“第二人生”的怀中放声大哭,可现实是,太多人已练就见招拆招、坐怀不乱之神功,习惯于可耻,并在可耻中成熟。

  像木偶一样在风中摇摆,按正确的方式微笑与行动,这是一个普遍不会说“我”只会大吼“我们”的时代,不仅李银河老师写不出好小说,就算是专业小说家,他们的作品又有几本可以留给明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 文化 鲁迅 必要性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