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专栏 文化谭 魏小河
今年七月,google reader如期关闭,那一天我打开其实很久没有登录的网页,想要看看它到底是不是真的了结。结果,出乎意料的,它还存在,我傻乎乎的甚至以为它不会关了,当然,没过多久我就知道原因是时差,只是时差。
我也找到了一些备用的网站,比如Feedly,比如Digg reader,但其实我用rss阅读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反倒是利用微信来接受信息更多。
web朝着移动互联网迁移,这貌似大势所趋,我不知不觉也上了这条船,把Rss抛到一边。GR已死,或许,Rss也真要死了。
但大家所说的博客要死却是假的,即使博客这种形式式微,写博客的人不会走,很多迁移到微信公共账号来了。我现在写微信和写博客也没什么不同,都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想要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看到。
前段时间和菜头宣布退出微博圈,我不知道,我没关注他。是某一天打开google阅读器才突然发现他以一天一篇的速度重新写起了博客。
起因是他惊觉自己陷于碎片化的泥潭而无法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于是一了百了,回山修炼。其实这个问题从微博刚火起来的时候就被很多人讨论过,形式决定内容,你的阅读习惯和载体必然改变你的思维习惯,波兹曼老师早在《娱乐至死》里就曾狠狠的批评了一顿电视,并为印刷术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而感到神往。
人们总是在追求快速和便捷,以至于什么都开始“微”化,微博、微小说、微剧本、微电影、微公益,但是,微了,就好了吗?
技术改变生活显然没有错,但是改变的方向是好还是坏,并没有人能打包票。凯文·凯利的《失控》去年在国内火了一把,他的观点大致属于乐观派,机械生物化、生物机械化在他看来是无可避免的趋势,而且还是一张美好蓝图。
但是,我们在科幻小说和电影里早就看过无数遍,人类的生存状态朝着虚拟高歌猛进,终于进入《黑客帝国》的惨淡世界,也许《黑客帝国》看起来又酷又炫,那么看一下《瓦力》里人类的样子吧:肥胖,懒惰,终日坐在椅子上,从未见过真实的花草,只在数字世界里的活动享乐。
回望一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离那样的日子已经不远。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以在挂在网上,沟通弹指之间,无数的信息主动钻进你的大脑,接受,接受,接受,再加一点回复和转发,或者笑两声,骂几句,世界可爱极了。好吧,如果你处在这种生活中,并高兴且满足而没有任何焦虑和反思,那么请继续,这就是你的生活。
智性的生活,如果你有这么一点追求的话,肯定就会有同和菜头一样的苦恼,他转了一大圈,走了回来。没有他,各种知道分子们仍旧散播或真或假的140个字内的信息,制造易于传染的笑声与愤怒,日以继夜的与他们的接受者一起,用信息的碎片堆积起巨大的无聊。
不这么做,你可以干好多事情,真正的和朋友坐下来聊天,去海边和森林里逛逛,看看日出,跑跑步,如果你还有点内心的“肿胀”(冯唐语),可以写写文章,小说诗歌散文无所谓。写文章帮助思考,锻炼语言、思维,巩固知识,还抓住时间。当然,如果你想要写点什么,是不需要什么诸如此类的好处的。写,就是生活。
写些什么呢?看和菜头老师最近的博客,除开谈碎片化的几篇,还有各种时事评论,文艺随笔外加生活日志,真是坚硬且柔软,向外又朝内。我自知没这能力,也没这兴趣和功夫,新闻时事云烟过,配合着这些新闻的文字随着新闻覆灭,也会稀里糊涂的变得尴尬模糊。
其实写什么一直都不是个问题,只要你想写,什么都行。有人喝彩固然好,没有人,那么默默的写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同。
注: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原标题为《还在写博客的那些人》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