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自古以来,书院的课程就都是自己定的,学术宗旨或请谁讲也由自己定,关政府什么事?政府可以出钱、可以赐匾,但书院是私学,不属国家教育体系。所以它自己订学规、自己订教学方式、自己有教材,不受政府管,没有统一的教材。
还有祭祀。祭祀本门的宗师,尊崇学派本身的学术传统。那才是我尊崇的对象,而不是官府。
此外,老师选择学生、学生选择老师,反对科举,反对官学等等,书院从创办以来,就不断强调这个态度,说我是补官学之偏、补学校之弊,我才是真正的学问。因为学校不行了,我们才办书院,来救教育、救社会、救人心。
这个道理,讲得最透彻的是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他说现在 “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薰心”,只想出路、只想赚钱,所以“朝廷设立,以变其本领”,用国家的力量来改变读书人原有的本质。因此有才能者“始自拔于朝野之间”,都是学校体制之外出来的。这就是学校变而为书院的基本道理。国家的教育体制不行了,故书院作为国家教育体制的对立面而出现。
这情况跟现在一模一样,现在为什么大家要高谈书院精神、为什么到处在办书院?就因为官办教育太差了!
官办教育不行,其实也不是件新鲜事。古代官办教育就不行,现在也不行,将来还是不行的!
不是中国不行,外国也不行!我这次来杭州时,在机场买了一本书,叫做《国家为什么崩溃?》。哈哈哈,其中有一章就是谈教育崩溃的,主要谈美国的公立教育。
美国教育被我们很多人视为典范,觉得好。但很少人真正研究过美国教育史。要研究它,你才知道其教育沉疴极深。五十年代,就想做教育改革,没结果;八十年代又改,然而到现在还是不行。像这本书就告诉我们:美国在教育上投入越来多。跟我们一样,国家总是告诉你说,教育支出已越来越多了,投给北大多少、给清华多少,投给整个高教又有多少。可是个人呢?国家投了一堆钱以后,个人就可以少投入了吗?不,诡谲的是:个人教育的投入也很多、且还在不断增加。现在,每个家庭的教育投入跟国家的教育投入,与二十年前相比,增加了十倍都不止。但是我们教育品质有高十倍吗?绝对没有!说现在的教授,学问比二十年前的穷苦学者好十倍,谁不认为是笑话?美国情况也是一样,教育投入太多,而产出很少,所有人都觉得教育不值得。
以上这只是他的一个小论点,其他还讲了许多。总之,它鼓励大家不要去读大学了,读了也是白费,根本学不到东西。而且,不仅学不到东西,它还很现实地点破你:读出来想谋个好职位的想法实际上更荒谬。他做了很多统计,告诉你这想法乃是假的、虚幻的。本来就学不到东西,又得不到你想要的富贵。
所以,它有一章的标题就叫“虚度光阴,浪费精力”。由此入手,它告诉你,现在读大学无非浪费光阴而已,然后说大学教育是如此空洞无物、华而不实;而获得大学学历,在经济上又是如此地得不偿失;以致于高等教育变成一场四年之久的聚会,用廉价啤酒把自己灌得烂醉如泥,跟朋友一起打发无聊的时光,花着父母辛苦赚来的钱,到低档的溜冰场寻欢作乐而已,大学内容无非如此。所以,他建议大家不要读大学;其次,主张美国放弃所有的公立教育体系。
像这样的书,告诉我们什么呢?从废科举立学堂以来,我们一直在走教育国家化的路子,而教育国家化的结果,是失败的。不但中国失败,美国也失败。美国没有教育部,你会觉得它本来应该是很好的。可是还是不行,还是有问题。
七、
所以,谈书院传统是十分重要的事,可以让我们重新去想很多东西,几乎今天碰到的所有问题,只要回到书院传统上去想,答案就都在那儿了。书院的路子其实是对的,而今天我们却走了相反的路。这条路也不是只有我们在走,其他国家也都在走,但它可惜是错的。
当年,张之洞写《劝学篇》时很有意思。他说外国的大小学堂都要收费,只有我们中国书院不收,还要给学生钱,叫做“膏火”。就是晚上读书时,给学生钱让油灯添点油。张之洞认为这样不对,养成很多穷人在书院里耗着,以得一点救济,所以应该改造。
这就是当时人的想法,老觉得是我们错了,西方对,该学人家。但你要搞清楚,书院是养士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个人来说,我有责任从一个无知的人变成有知的人、从不懂道理的人变成懂道理的人。对社会来讲,社会也有责任培养子弟读书。如父母教育孩子即是他的责任,凡父母都不能逃避这个责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是社会的责任,栽培好子弟也是一样,你可以说应采取“使用者付费”的原则,要求子女交了费才教育他吗?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所以我们要求后人给我们钱,不然我就不帮你种树,有这道理吗?教育,哪有什么使用者付费的说法。书院是由社会人士提供各自的资源,商人提供商人的、官员提供官员的,大家一起来办学。办学是养士,以提供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社会自己的需要,也是自己的责任,怎么可以推给受教育者?
过去,教育可以改善受教者的社会地位,但在学生要交钱以后就不行了。越有钱的人越能享受好的教育。如台湾,台大学生的家庭社经地位就比私立大学学生好很多。大陆也相同,越是好学校,学生家庭社经地位也越高。为什么?因为他有很多资源,不是穷人家小孩能有的。所以现在的教育体制只是强化了贫富差距,使得穷人越来越穷、无知者越来越无知,没可能改善。就跟好学校和差的学校一样,浙江山区里的学校能跟浙大比吗?一辈子都比不上!经费、设备、人员、师资等等都比不上,教育资源就是差。所以说书院是养士的教育,是真正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现在的教育只是一个企业。
建筑也可以对比一下。书院多建在山明水秀之地,有山林之胜;亭台楼阁,帮助学生在礼的敬肃精神之外还有一种乐的藏息悠游之感。在教育中,书院也特别强调雅集。像《学海堂志》中就专门有一篇《雅集志》,规定每个月都要出来玩,要有雅集,这即是礼乐调节的态度,跟建筑的原理适相配合。这些,都和现在大学大不相同。现在大学建筑不像书院有整体性,东盖个楼,西盖个房,风格比较像工厂或像衙门,相关配置也像机关,而不像个教育机构。丧失了很多教育机构的原理。
八、
书院跟现代教育有非常多可以对比之处,值得我们继续的挖掘,但时间有限,我不能再申论下去了。因为最后还得花一点时间来介绍目前的书院运动。
国学热在大陆热了二十年之后,最近这几年,书院成为国学热中一个新的着力点。原先大家讲国学,慢慢觉得光是喊国学还比较空泛。国学如何落实,特别是在教育上我们怎么进行国学教育呢?书院就是大家找到的一个新着力点。
这种书院运动显示在几个方面。一,民间所办的各种私塾、读经班,多开始把自己称为书院。当然这些不是书院。因为没有大儒讲学、没有藏书、没有学术宗旨,只是“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找几个小孩子教蒙学而已。所谓经典,其实也只是《弟子规》这一类蒙书,层次较低。但他们愿意把自己称为书院,起码代表了一种精神上的依托或向往。这类非常多,是第一大类。
第二,社会上对书院这个词也越来越有好感,代表很多美好的想象。像一些房地产公司,要开发好一点的小区,常会将之称为某某书院,这样就变成一个文化小区,可以卖得非常好。买家想:既然叫做书院,这个小区肯定人文荟萃,有书香。大家就会愿意到这地方买这房子。
还有很多人就以书院为名义,找地方政府批地做地产。另有很多会所,原先只是吃喝玩乐的地方,但现在政策不让办了。会所若想维持下去,怎么办呢?于是就纷纷改名为书院。高端的书院,会摆明:我们不是只有吃喝玩乐,我们也会请人来讲学、教课等等,只是顺便吃喝一下。此外还有各色其他社会团体,也纷纷叫书院。
据称有人统计说中国现有三千多家书院。也有人说恐怕三万家都不止,很多没调查到的。
既然书院遍地都是,那么大家通通气,成立个中华书院联合会如何?最近是有杜维明、许嘉璐诸先生在奔走此事,且已找了饶宗颐先生挂名做会长。但书院基本是南腔北调的,都是山林之士,都反官学,各有各的主张,大家层次又不一样,有些是蒙学,有些有高端的理想,要怎么统和起来?而且谁管理谁、谁领导谁呢?我刚刚讲了,书院乃独立之机构、自由之讲学,谁能领导他们?
当然,你也可以说目前基本上没有什么书院。因为当代没有大儒啊,学问最好的就是我了,也不过如此。没有大儒、没有大儒讲学,哪有书院?大儒讲学,开宗立派,才能建立一个书院的宗旨。有宗旨、有方法、有讲学,才真的是书院。现在有吗?做得到吗?没有,那就只是虚热闹、假象、叶公好龙而非真龙罢了。
这话自是事实!现在人讲书院,实际上代表一种文化认同、文化理想,它是个符号。目前书院多半还只是承担社会中的文化普及工作。真正能够像过去一样,有藏书、有大儒、有宗旨、有自由讲习、有一群人住在里面几十年以研究学问,是没有的。所以现在书院只可算是有个复兴的契机。
这个机会当然是外在环境给的,因为我们的教育实在太坏了,所以大家才对书院有很大的期待。我们也希望书院能够承担反省目前教育体制缺失的任务,以此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新的方向,让教育更好地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