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契约:书院精神“重礼仪、倡质疑”(3)

2014年08月25日13:23   文化专栏  作者:龚鹏程  

 

  五、

  以上是顺着我们今天这个讲会活动,大略向大家介绍一下书院的一般情况。但是我刚刚讲的每一点,都可以跟今天的大学来做对照。

  各位听我的介绍,可以发现,贯穿在书院内部的是一种礼的精神或敬的精神。礼的外在是一种典礼、仪式,内在是一种敬的精神。这敬或礼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表现在祭祀上。书院必有祭祀,祭祀是书院非常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今天的大学里荡然无存。没祭祀就是没有学术传统、没有学术的传承。我们很多大学只纪念政治人物,立了一堆铜像塑像,但是大学自己学术本身的师承,啥时祭祀了?

  其次是建筑。书院建筑中即有很多祭祀空间,让你进入书院以后,在一层一层祭祀的空间里肃然起敬。还有,读书的地方,我们现在叫做宿舍,跟工厂的工寮没什么两样。“宿舍”就是指你回去睡觉的地方,白天出外工作,晚上回去睡觉,所以叫做宿舍。但书院没有叫宿舍的,它称为斋。我们平时讲心斋、吃斋。斋是什么?是用行动来表现一种对事物恭敬的态度。像祭祀时为什要斋?可能要斋戒沐浴、可能要斋心。斋是代表一种我们对心身稳定的一种动作。所以,斋舍不是只回去睡觉的地方,我们主要学习、主要的实践功夫都是在你的斋房、你的书斋里体现的。你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到讲堂上听讲,仍是在书斋里自己用功。所以在这里就需要斋。

  还有敬师,对老师的尊敬。刚刚讲陆象山开讲时要击鼓、要乘轿,为什么要有这些仪式、排场?他是想显示师道,要体现一种师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平时可以很亲密,但是他用某些制度让你去注意对老师对学问须有一种敬意。

  还有就是敬业。这种敬业精神,在书院里非常强调,因为学生基本上是自学,自学就需要敬业精神。清朝以前书院是没考试制度的,清朝才把学校那套考试制度,一部分用到书院,要求书院也考课。但在此之前,书院基本上皆不考试。你做学问是为自己做的,你学问好不好你自己清楚,我考你干什么呢?你为了考试来蒙混我,有这必要吗?而且也没有年限,你要读几年就读几年,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书院。

  像王艮的儿子王东崖跟他爸跑到绍兴去,他爸讲学前,他便出来歌诗。后来就在绍兴拜钱德洪、王畿为师,在书院里待了二十多年。阳明还有个学生,阳明让他去参加科举,他说我不去,我跟老师读书,参加什么科举啊?阳明劝他说你随便去考考吧。他只得去了,但考完没等发榜就回来。阳明说你回来干嘛呀?学生说我要回来读书啊!等到发榜,中了状元,他也不去做官,仍在书院跟着老师读书。

  书院史中这些例子太多了。人的敬业,自然会影响到人格。明朝的东林书院各位都知道,高明泰重修东林书院后,安徽人施璜来无锡求学。后因家中有事,得回去。高就跟他约:某年某月某日回书院来,我安排一次讲座,你来讲。他答应了。届时,讲会安排好了,左等右等,却还没来。弟子们都说怎么可能呢,隔了那么多年,老师也太固执了。高说不,我们书院的精神是重然诺的,我这学生若违背了承诺,以后我就不教书了。果然讲会快开始时,就看到施璜领着儿子已挑着行李赶到书院门口了。

  这类故事太多了。敬业本来是《礼记·学记》讲的,读大学,须学得敬业乐群。但敬业这种精神,在学校传统中是没有的,学校跟欧洲的大学一样,学生荒唐度日,酗酒打架,闹着玩,谈恋爱,乱七八糟。只有在书院里还有这样的精神。

嵩阳书院大唐碑嵩阳书院大唐碑

  再就是刚刚跟各位介绍的,书院在礼底下表现出的契约精神。现代的学堂呢?现代学堂有两种形式,一是中小学,管得非常死,规矩很多,其目的是要把学生控束住。从前是发型、衣服裙子的形式长短都要管;现在其实也差不多,只是换了些形式。但大学又极为散漫,毫无规矩。university,又称“由你玩四年”,谁管你啊?以致大学生几乎都养成了恶劣的习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天天睡懒觉。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你寻思着要他们守什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学生一轰而散,也不懂得要跟你敬礼,没任何仪式。学生迟到早退,在课堂上喝饮料吃汉堡等等都算是客气的;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抱着男女朋友磨磨蹭蹭、乱七八糟的很多。我在大学教书将近四十年,可说看遍了两岸青年荒唐史,可是在书院史里,哪有这样的事?

  刚刚我也反覆讲过书院的自学精神。书院所要教给学生的东西,跟学校是两回事。学校教的是一套考试的技术与知识。这些知识只有考试才有用,考试完了,这套学问就一钱不值,所以只是敲门砖,叫做利禄之学。而书院跟学校的不同是什么呢?是义利之辨!读书不是为了求科举跟功名,是为自己读的,不是为了老师、不是为了家长。是我自己想要做个明白人,懂道理的明白人。

  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穿于书院中。正因这样,书院才必须要有藏书。因为是自学,学生更多的是从书本子上查考,而不是靠老师教你什么。现在的教育却只是读教科书、读老师的讲义。传统书院不是,是自学,要自己去找书。目前,我们中小学图书馆是没用的,学校也不重视图书馆。好一点的大学,图书馆好些,北大、浙大、清华的图书馆都很好,但学生有没有养成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呢?没有,大多只是去那里读课本、做作业,没有自学的习惯。其实大学哪需要老师讲课?你只要钻进去书山去,自然可学到很多东西,并不太需要老师。老师起些指点性的,印证性的作用就够了。这即是传统书院的教学。

  书院不但要藏书,还要刻书、印书。它是个出版系统,是面对社会的。现在大学一般也不重视出版功能。只有少数大学的出版社办还可以,而很多大学并没有出版社。有的,印的也多是些教科书、考试用书。真正面对社会,改善风俗、启迪知识的著作却不太多。

  因为书院不是功利之学,所以书院又都有反官学的倾向。朱熹、叶适、陈亮他们办书院时,不约而同地讲为什么要办书院?因为学校太差了。学校为什么差?因为学生来读书都是为了将来的出路,跟现在的大学一样,学生选你这个科系,读中文、历史、哲学,千万个不甘愿。因为他觉得这些没出路,选科系,就是奔着出路来的,不是为了你的学问。学生一上课就问“这课分数怎么给、怎么考试?”我讲的东西有多么重要、我的见解有多么难得听到等等,他都不在意。若觉得这跟他的分数没什么关系,或你分数给得不够漂亮,他就不修了。这就是功利之学。书院就反对这个。

  另外,书院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认为“途之人皆可为禹”“人皆可为尧舜”。所以,书院里有102岁的老人,且凡童子以上,只要知义礼的都可来学习,故它具有开放性。

  现在所谓的“开放大学”,就是通过网络教学的这种开放性的大学,如今才开始渐渐多起来。而它之所以称为开放性大学,即是因为我们正式的大学并不开放、不面向社会,所以我们才用网络面向社会,以资补救。然而传统书院恰好就是面向社会的,因为它具有儒家经世致用的目的。我是讲学,但通过我的讲学,却能够移风易俗,能改造这个世界,这是书院非常重要的意义所在。所以书院不是象牙塔,除了钻研学问,它还要影响社会。

  还有,刚才说过书院的师生感情非常深厚,尊师重道就不用说了。关键是什么?它有个原理。老师选学生,学生也选老师。各位都知道,书院跟学校不一样。以明朝清朝为例,学校的学官是官方选派的,学生按籍贯入学。州学、府学、县学皆然,跟现在的学校一样,有学区、有学籍嘛!但书院不是,书院学生都是跨省而来的。学生选择老师、书院。是因为书院各有宗旨,有风格各别的学者,可以选择要跟哪个老师学、要学什么学问。学生大老远来,穿州过府走几百里到学院去学。这才是从师、才是求学、才是问道。

  同时书院也选学生。像杭州的诂经精舍,为什么好?他学生很少,总共才十八人。阮元在广东办学海堂时,略多些,正取生二十名,附取生20名,总共也才人。所有书院的学生都非常少,精挑细选。如陈澧,被选中到学院读书时,已是举人了,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望。书院选了这样一批读书种子来培养,焉得不出人才?

  老师选学生,学生选老师。所以到书院以后,师生关系当然非常紧密。因为人很少,吃住生活都在一起,这么多年下来,天天问学诘难,感情如家人父子。当然不是现在大学乱七八糟的师生关系能比得上的。现在一个大学几万人,校区又分散,动辄相隔数十公里甚而数百公里,教室则动辄数十百人上课。以致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认识老师。我就常碰到一些大学毕业生,问他们是什么科系毕业的、他们系上有什么老师?许多学生连老师的名字都想不起来。

  当时朱熹就说学校为什么差?就是老师“以学校为传舍”,把学校当旅馆,我住几年就走了;学生则“视老师如路人”,路上看到了也不打招呼,假装不认识。结果,过几年也就真的不认识,名字也忘了。这样的例子非常多。书院的学生不是为了文凭,所以不会这样。

  现在大学里每年还有许多学生跳楼自杀的,清华、北大、北师大年年都要死很多人,估计浙大也不例外。其他疯的、变成废人的,不可胜数。师生反目,结为死仇,甚或打官司告来告去的,也不可胜数。我读古代书院史料,可也读得多了,从来没见过这等事。

  六、

  刚才还讲到书院一个特别的地方:教育显示为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其功效也影响于整个社会。

  什么叫教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事业?就是我刚刚讲的,每个人都觉得教育是本来大家皆应该做的事业。所以社会各方面的官员、商人、读书人、农民乃至方外僧道都要办书院。但不论你是不是官员,办的书院都属私学。私学是什么意思?就是教育不是国家化的。其非国家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一,书院的山长不接受政府的官爵与俸禄。各位都知道,现在大陆的学校是行政化的,校长都有级别,而古代山长没有。二,虽然山长后期没有这么强的独立性,但也是地方官专门礼请来的。中国的老师,向来相对于请他来教书的人来讲,叫西席,是客人,不隶属于你。所以即使是官方礼聘,也不隶属地方官、不归你管,不是官府的员工。若是由乡绅们推举出来,也同样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跟学官不一样。而且他没有上级机构,没有教育部。

  各位看当年马一浮办复性书院时,为什么要反覆跟蒋中正、陈立夫他们去争呢?复性书院是蒋先生拿钱出来办的。但马先生认为:政府虽给我钱,可我不是你的官,我也不隶属教育部;我的师资、课程、教材都跟你无关。后来教育部要求他报送课程,他才大发脾气。

复性书院创办人,国学大师马一浮复性书院创办人,国学大师马一浮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书院 契约精神 现代大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