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当你不再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2014年12月01日16:23   文化专栏  作者:北青艺评  

【编者按】今天,12月1号,是世界艾滋病日,该节日旨在提高公众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电影作为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门类,记录了时代变迁下,人们与艾滋病的抗争史。这些电影有着各自的曲折,但诉求很简单——教会人们理解与关爱,平等对待那些被突如其来的恶疾折磨的群体,对待那些感到不再被世界眷顾的生命。这是电影所寄予的希冀,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经之路。

题图《费城故事》海报题图  电影《费城故事》剧照

  文/梁坤

  1985年11月11日,电视电影《早霜》(An Early Frost)在美国NBC播放,当晚就跳升全美收视排行榜的首位。片中讲述一位事业如日中天的律师被检测出患有艾滋病后,如何面对传染他病毒的同居男友,如何与毫不了解他私生活的家人相处,以及如度过此后的人生。这是美国首部正面表现艾滋病题材的电影,斩获了当年艾美奖的最佳编剧奖。那时,距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被正式命名,仅过去3年时间。此后,艾滋病成为影视作品关注和表现的一个重要题材。

  与所有重大疾病出现在人类历史上的过程一样,艾滋病的初现带给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未知的猜测,现在30多年过去,艾滋病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了解并成为社会议题。电影作为源于生活的一种艺术门类,记录了时代变迁下,人们与艾滋病的抗争史;也记录了伴随医学进步和人们认知的深入,艾滋病由象征死亡的恐怖黑色被慢慢淡化,并且增添人文关怀暖意的过程。

《早霜》《早霜》

  《长期伙伴》(Long Time Companions)1990年

《长期伙伴》《长期伙伴》

  早期发现的艾滋病病例大多集中在同性恋人群中,艾滋病曾一度被认为是“同性恋癌症”,所以1985年发端的艾滋病题材电影第一次浪潮中的大部分作品也是同性恋电影。

  1990年的电影《长期伙伴》直面同性恋话题,全景式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在同性恋人群中蔓延的生活状态,细腻刻画他们的心态与情感,表现他们经历过病痛与生死别离,从对艾滋病认知不足的恐惧无奈到理性觉醒的转变过程。这部影片正视艾滋病给人们带来的危险与痛苦,唤醒人们寻求积极的生活方式、树立与艾滋病抗争的生活态度,也包含了对那段阴霾岁月的深刻反思。

  《长期伙伴》的创作手法在这一时期很多艾滋病题材电影中具有共性,那就是着重描绘人物的经历和内心感受,其中不乏导演自况的融入。

  1996年,《长期伙伴》的导演诺曼•瑞内因艾滋病去世。而在他之前,第一部受到公映的有关艾滋病的影片《离别秋波》(Parting Glances)的导演比尔•谢尔伍德于1990年死于艾滋病;1993年,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的辞世遗作《蓝》(Blue)则记录下了他罹患艾滋病的最后岁月,那时他已经双目失明,画面自始至终只有一片蓝色,配以各种音效和导演本人的诉说,目的在于“让人知道艾滋病人的死亡是什么样的”。他们是艾滋病题材电影的作者,同时也身为艾滋病患者,在得知他们的双重身份后,反观作品感觉更加残酷。心灵震荡,为那些在艾滋病阴影笼罩下,不安又不屈的生命。

  《费城》(Philadelphia)1993年

《费城故事》《费城故事》

  1988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题为“避免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歧视”的决议。随后,许多国家和国际会议通过了大量的宪章和宣言,普遍承认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人权。上映于1993年的电影《费城》讲述的就是一名艾滋病患者用法律维护自己权益的故事。

  同性恋者安德鲁染上了艾滋病,公司发觉他的性取向和病情后,利用公务设计将他解雇。得知真相的安德鲁为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决心诉诸法律,而身为一名律师的他却找不到愿意为他辩护的律师,摆在安德鲁面前的,是一边对抗疾病,一边维权的艰难道路。

  《费城》作为好莱坞电影,从故事选取、叙事方式、视听表现手法等创作技巧,到演员选择、宣介手段等推广策略,与前面提到的几部电影相比都要主流得多,主演汤姆•汉克斯的演技也为影片增色不少,他因此获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和第4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这些都使得影片具备更好的品质和传播效应,因而被誉为在艾滋病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费城》也被称为“好莱坞面对艾滋病”的电影,标志着好莱坞不再逃避社会现实,用自己的方式关注如何对待艾滋病和艾滋病患这个社会议题。

  这一时期的作品多表现人们对艾滋病认识的进步和艾滋病人人权保护活动的发展,与此主题吻合的还有上映于1995年的《潇洒有情天》(Boys on the Side),这也是一部较早关注女性艾滋病患者的电影。片中表达了人们对于艾滋病人的理解与尊重,充满温情的关怀,寄托着改变社会中对艾滋病歧视现象的愿望,发人深省。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Dallas Buyers Club)2013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1996年是艾滋病治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了“鸡尾酒疗法”,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延长患者生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2013年上映的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就是聚焦这个转折点前后,艾滋病患者命运的逆转。

  感染艾滋病毒的罗恩被医生判了死刑:生命最多只剩30天,而医院只提供给极少数患者的试验性药物价格高昂,且副作用很大。罗恩拒绝等死,他南下墨西哥,一位被美国吊销执照的医生研究出来的原始鸡尾酒疗法对他奏效了。罗恩因此延长了生命,也看出了商机,用招募俱乐部会员的方式售卖走私药品,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因此得救。然而由于药品中含有未经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药物成分,罗恩麻烦缠身。这是一个努力求生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抗争的故事。最终,罗恩比医生预期的时限多活了7年。

  进入21世纪,随着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艾滋病认知的进步,艾滋病题材的电影不再意味着沉重与灰色。《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就是一部影像风格自由舒展,节奏明快,充满励志正能量的电影。它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美国发生的艾滋病患者集体寻医问药为核心的大规模民间维权运动密切相关。这部电影关照同性恋群体,促进了社会对于艾滋病的认识,让人们看到艾滋病人的生活也不再是阴影笼罩的一潭死水,他们的角色超越了病患,同时在自救与救人,为艾滋病患者争取生存与被尊重的权利发挥着积极作用。

  《平常的心》(The Normal Heart)2014

《《平常的心》

  2014年5月在美国HBO播出的电视电影《平常的心》是近期最抓人眼球的艾滋病题材影视作品。“谢耳朵”吉姆•帕森斯、“绿巨人”马克•鲁法洛和茱莉亚•罗伯茨等多位人气明星的豪华卡司阵容,社会敏感话题的全新演绎,吉姆•帕森斯和马特•波莫都是现实中已出柜知名演员的八卦信息补充,都让这部影片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影片海报上的标语更是先声夺人:要想赢得一场战争,你先要发动一场战争。

  这的确是一个关于战斗与抗争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初,艾滋病作为一种前所未见的免疫系统缺陷疾病在纽约出现,却因美国政府拒绝正视它而给整个美国留下伤痛和败笔。同性恋者内德是一名激进的作家,当目睹朋友纷纷死去而政府不作为时,他义愤填膺地发起了男同性恋者健康危机组织,呼吁政府和社会公众对这场即将爆发的大瘟疫给予重视。影片的编剧拉里•克莱默亲身经历了那场艾滋风暴,他以自己为原型,将纽约同性恋人群以及艾滋病人的生活和感悟写进剧本。电影不但描绘了早期艾滋运动真实的复杂面貌,而且呈现了同性恋者争取权益的曲折与必要性: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和环境,去爱、去追求爱都应该与生俱来的权利。

  在今天更加开放的时代,在人们对艾滋病已经广泛认知的基础上,这部影片选择了一种尤为犀利和猛烈的表达方式。全片呈现大开大合的激烈震荡,既有政府和社会的漠然与艾滋病人岌岌可危命运的抵触,也有同性恋者维权组织内部的意见分歧,充满了愤怒、悲伤、激情和盲目,各种矛盾冲突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网,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这部强大而又悲情的影片既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又是一幕瘟疫时期的爱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弱势关怀的强烈呼吁。

  《最爱》2011

《最爱》《最爱》

  中国内地拍摄艾滋病题材影视作品起步很早,1988年的电影《艾滋病患者》,以一种令人惊惧的方式讲述了艾滋病患者的遭遇。此后,相同题材的影视剧大多采取温和的方式,比如《两个人的教室》、《假如有明天》、《生命的颜色》、《你是天使》等等,都用暖调表达出对艾滋病人的关爱。而2011年顾长卫的电影《最爱》又回归了直面艾滋病人生存状况的残酷表达,摒弃一切柔软的修辞,直击人心。

  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一个小村庄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打乱了人们平静的生活,它就是在片中被称为“热病”的艾滋病。人血走私生意的泛滥和卫生条件的恶劣导致“热病”传播,恐慌中,人性百态尽显。而身染绝症的男女主人公从同病相怜的偎依取暖,到生死与共的相爱相守,在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中,他们用生命证明了存在的价值、捍卫了爱情的尊严。

  作为国内一部艾滋病题材的商业电影,《最爱》绝对是一次冒险,意图完整表达之后,票房能否hold得住?而它的另一个做法更加鲜明地摆明了自己的态度,主创团队同期拍摄了纪录片《在一起》,聚焦真实生活中的艾滋病患者,与电影《最爱》一起呼吁社会和公众正视中国的艾滋病患群体,了解艾滋病常识,并给予艾滋病人足够的理解、尊重与关怀。尽管这部电影播出后,受到很多针对创作手法方面见仁见智的评议,但对它深入社会敏感题材的勇气和作为大众艺术形式的责任担当,要点32个赞。

  看过这些电影,最让我难忘的是《平常的心》的收尾镜头。同性恋舞会上音乐悠扬,一对对爱侣情意绵绵,主人公内德却再也不能兑现带着同性爱人共赴舞会的约定。他孤独地坐在舞池一角,回忆着、思索着,泪水夺眶而出。温暖的灯光盈满四周,仿佛映照出人性善恶,人生冷暖。这些电影有着各自的曲折,但他们的诉求很简单——教会人们理解与关爱,平等对待那些被突如其来的恶疾折磨的群体,对待那些感到不再被世界眷顾的生命。这是电影所寄予的希冀,也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必经之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艾滋病 电影 关爱 患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