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偏爱有制度的莽夫

2014年05月15日15:10   文化专栏  作者:大象公会  
配图配图

  《谁在挥动上帝之鞭》中提到,气候寒冷会驱使游牧民族大规模入侵定居人的家园,那么为什么有些人只能建立风一般的帝国,而有些却能建立起数百年的稳固江山?

  文/黄章晋

  “四十万众蒙古国主巴图鲁成吉思汗,问水滨三万人满洲国主英明皇帝,安宁无恙耶?”

  1619年10月,蒙古国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居高临下地致信努尔哈赤,警告满洲不得再拉拢分化位于辽东的左翼蒙古诸部。

  27岁的林丹汗有足够底气威胁60岁的努尔哈赤。林丹汗的祖先成吉思汗摧毁了亚欧大陆无数政权,建立了空前辽阔的帝国,其“黄金家族”凭借祖先的威名,在草原地带统治了数百年之久。

  今天,人们在谈及蒙古人的赫赫武功时,依然认为这是他们的军事机器享有特殊优势,譬如蒙古骑兵无需后勤,机动能力优越,可大范围包抄,善用诱敌战术等等,自然,还有蒙古兵的勇武无敌。

  这些优势,林丹汗全部都有,但他能打赢小小的满洲么?

  【风一般的帝国】

  蒙古军事机器的优势,为两千年来游牧人所共有,亚欧草原上曾崛起过无数可汗,其勇武不输于成吉思汗,甚至不少人曾统治过辽阔疆域,只因其江山短暂,如风一般来去,不为后人熟知。

  1402年7月20日,在今天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东北几公里的地方,爆发了冷兵器时代规模最大的一场骑兵会战。历史记载,双方投入了一百万人,帖木儿率领的蒙古混合骑兵为80万人,而巴耶济德率领的奥斯曼军队为20万人。今天更可信的说法是,帖木儿的骑兵应不超过20万,而巴耶济德军队应不超过8万。

  虽然双方兵力悬殊,但在这场14个小时的战斗中,奥斯曼的中军一度逼近帖木儿大营,但右翼的臣属突厥部落突然叛变,导致奥斯曼军队全军覆没,巴耶济德与儿子被俘。

  安卡拉之战,摧毁了初生的奥斯曼帝国,让饱受其侵凌的欧洲又喘息了几十年。某种程度上,它也拯救了中国——帖木儿原本准备征服东方的明帝国。三年后,帖木儿率20万大军准备远征中国,途中在今日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市附近病逝。

  巴耶济德是帖木儿最强劲也最敬重的敌人,以至于巴耶济德被俘抑郁而亡后,英雄惺惺相惜的帖木儿一度悲痛万分,后来释放了巴耶济德的儿子。他当时绝对想不到的是,他和巴耶济德身后的帝国命运会完全不同。

  巴耶济德的儿子回到故土时,继承的是支离破碎的遗产,经过一番兄弟相残,奥斯曼帝国重新统一,经数代人努力,它变成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才灭亡。创下了游牧帝国存续时间最长的纪录。

  帖木儿希望自己能像成吉思汗一样开创万世基业,为此他曾重点拿成吉思汗的子孙开刀,把他们打得抱头鼠窜。但帖木儿死后,它的帝国迅速分成几块,后被乌兹别克汗国的昔班尼灭亡。

  论谋略,素善纵横捭阖的帖木儿,远非性格上带有强烈淳朴牧民特征的铁木真可比,论战胜过的强敌,铁木真亦无法与帖木儿相比,铁木真及其子孙在征服世界时,遇到的敌手都是处于衰落的帝国,论军队的规模和装备,铁木真的军队亦无法与帖木儿相比。

  帖木儿是匈奴王阿提拉的翻版——453年,阿提拉暴毙身亡,15年后,他的长子艾拉克的人头就被送到了罗马人的手上——这是典型游牧帝国的特征,风一样凶猛而来,风一样瞬间消散。

  历史上像铁木真一般能征善战的草原雄主不在少数,但大多数人像阿提拉、帖木儿一样,只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发动对外掠夺战争,如果统治疆域过大,极易导致第二代陷入分裂内战。匈奴、突厥在统一大草原时,不但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中不断出现部落叛变和内战,甚至直接分裂为两个部分。

  游牧社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游牧帝国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分散游牧,决定了游牧社会只能以部落、部落联盟、更高的部落联盟这种松散的方式组织政权。

  这种松散的组织方式,决定了游牧社会领袖的世代交替,既非世袭制,又非民主制,而是两者结合的“世选制”,汗王死去,由贵族大会在汗王的亲族中选贤继任,可兄终弟及,可父业子承,并无长幼之别。世选制对王权的限制,使得草原很难出现高度集权的独裁者。

  自匈奴始,稍大的草原部落联盟都会实行两翼制,以适应其地广人稀的自然地理特征,而草原上建立的强大帝国,两翼制的特征会表现得更为明显,东为左翼,西为右翼,由汗王选亲族分任,汗王直辖中部。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都是典型。

  游牧社会这种政权组织方式的好处是,它高度适应草原需要残酷竞争的需求,可以随时让能征惯战的强者成为领袖。一旦出现强者,大家可以迅速停止互相征伐,依附聚合在其周围,集体参与对外掠夺,一旦大汗失败或意外身死,大家可立即投靠新主,以免玉石俱焚。

  但这种唯强者是从的组织方式,使得上一代汗王的权势和声望无法传给下一代汗王,新汗王必须通过战争证明自己,这使得草原帝国的对外扩张,往往只能维持一代人,容易反复陷入统一、扩张、分裂、再统一、再分裂的循环,风一般的帝国正是指此。

  因此,草原帝国的疆域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牢牢掌握权力的大汗能在位多少年。

  【制度的奇迹】

  那些最著名的征服者,多半都在统一各部落后在位时间较长。在位时间最长的是帖木儿,36年(1310-1405年),他以72岁高龄病逝,算不大不小的奇迹,奠定匈奴帝国疆域的冒顿单于以35年居亚军,成吉思汗活了65岁,在位只有21年,但若从成为蒙古乞颜部大汗算起,还要再加上22年。著名的阿提拉虽然只活了47岁,但在位21年。

  成吉思汗在世时,蒙古汗国实际控制的疆域,并不比匈奴、突厥人更辽阔。甚至成吉思汗征服这些地方所花的时间也与突厥汗国相差无几,只是突厥汗国开国后20多年扩张中,却经历了四位可汗。它导致突厥汗国552年建国,不到30年就分裂了。

  蒙古人建立疆域空前辽阔的帝国背后的奇迹是,它的对外征服持续了三代人。如果从1206年铁木真被草原各部落共同推举为成吉思汗开始算起,到1285年蒙古大将唆都征越南战败身亡蒙古不再扩张为止,成吉思汗祖孙三代的征服战争持续了80年。

  另外,蒙古人统一草原后,80多年对外扩张时,没有遇见一个国力蒸蒸日上的大帝国,大军所向之处,都是分裂或衰落中的帝国,相比之下,匈奴、突厥的运气就差得太多。

  但蒙古人能有如此好运,自有其政权坚固的稳定性有关。成吉思汗政权的组织方式已迥异于前代,虽然大汗依然是贵族大会的世选制产生,甚至依然带有强烈的两翼制色彩。但它却不再由松散的部落联盟组成的汗国,而是完全不同的家天下的汗国。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后,打散了部落组织后,将其编为96个千户,千户下又设百户、十户,牧民不得离开其组织,部落的界线被抹掉。成吉思汗委任的千户长,或为其子孙或为其一手提拔起来出身低微的将领,部落旧贵族的统治被彻底终结。这种社会组织改造,颇类同于秦国将分封制改为郡县制。

  在此基础上,成吉思汗又建立了直属其本人指挥的禁卫部队,征调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的子弟充任,其待遇远高于一般半民半军的士兵。这使得军权进一步牢牢掌握在其手中,防范了大权旁落。

  传统的部落联盟时代,成吉思汗这样的雄主,政权往往会因为一次重大失败而土崩瓦解,昨天还是万众簇拥的英雄,转眼间就会沦落到以打猎或抢劫为生。经成吉思汗改造的草原帝国,已不再是轻易就会瓦解崩溃的风一般的帝国了。

  能长时间对外扩张建立稳定政权的开国者,几乎都像成吉思汗一样,完成了对旧部落社会的重新组合。更典型的是女真人的猛安谋克制和满清的八旗制,它在打碎旧制度上做得更为彻底。

  “草原郡县制”本质上是一种军事奴隶制,显然会对全社会的生产和经济生活造成极大破坏,但它适应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并且能刺激内在的扩张性,全民被纳入战争体系后,必须依靠不断的对外掠夺才能维持草原社会的生存。

  成吉思汗显然不是一个有意识的制度设计大师,他完全没有触动草原上传统的“世选制”,而且诸子分封的做法,也为大蒙古国的分裂埋下了伏笔;他也没有触动草原上的幼子继承制,造成的结果是,幼子拖雷因为继承了成吉思汗直属的兵马,实力比继位的大汗更强大,它使得汗位转了一圈后,最终永久归属拖雷子孙,加速了帝国分裂。汗国各自独立后,“草原郡县制”又逐渐回归为部落制。

  虽然帖木儿在谋略和见识上要胜于成吉思汗,但在制度建设的成就上,却远无法与成吉思汗相比,帖木儿只完成了对其发家的蒙古-突厥部落军队以十进制为单位层级的整合,由于其征服地区民族构成极为庞杂,他大量运用了传统的分封和臣属方式,形成了一种中央集权与分封制的混合体制,政权的稳定性无法与蒙古国相比。

上一页12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成吉思汗 草原 莽夫 制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