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啸天说起:旧体诗的整体平庸与个体平庸

2014年08月28日09:44   文化专栏  作者:文学报  
旧体诗的整体平庸与个体平庸——从周啸天说起

  文/布可吟

 

 

  一、开头的话

  笔者不太关注当代文学,当然也不太关注鲁迅文学奖。不关注当代文学,是因为作家们都在地上,太闹腾了。不关注鲁奖,是因为第一届就倒了胃口。记得那届的全国优秀杂文奖第一名给了《微言集》,那是一册行政工作报告之类的东西,与文学无关。作者林祖基时在深圳人大主任位上,现在当然下去了,但那个奖励还记载着,不怎么光彩,这就累及了鲁奖,至少对我而言。

  但笔者天天上网读新闻,周啸天以古诗词集获第六届鲁奖,网页上炸开了锅,不能一眼都不瞅。瞅了就找诗看。看了就有印象,感觉作品题材丰富,学养不错,境界欠佳,诗艺一般,妙句难寻。中国人古来作诗与读诗都讲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一部诗集里没有一个句子可以回味,景何以写?情何以寄?理何以道?境何以高?诗何以传?总起来说,周的诗与词,有较好的,但不好的更多,得奖名不符实。

  二、关于版本

  写评论总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随声起哄。要看到诗的真身才有感觉,也才敢开口说点什么(网上的文本总缺乏信任感)。但想找川人的《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犹如李白描写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沪上各大书店根本没影子,包括上海书城;各大高校图书馆甚至上海图书馆,目录也查不到;刚巧2014上海书展开幕了,跑去泡了六个多小时,消费了一大杯牛奶咖啡和四个小蛋糕,连看带查带问,都是三不知。网上倒是有个书影,可是不能放大,连出版社都不知道是何方神圣。有天晚上突然发现新浪视频有一个采访作者的短片,托记者的福,打出了该书的封面,且放大了,才发现了那家“天地出版社”。于是托朋友到成都的省图书馆和市图书馆查阅,仍杳无声息。这是一件大怪事?!

  点击《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参评作品征集公告》,第四条“征集范围”第二款,有这么一段话:“参加鲁迅文学奖评选的作品,须于评选年限内由中国大陆地区经国家批准的报纸、刊物、出版社和网站首次发表或出版”。这意味着参选和得奖作品是公开读物,也是公共文化产品。如此,整个流通、传播、交流、评奖乃至评论与批判,对于任何一方都是公开的,也是公平的,没有隐瞒与欺诈。蹊跷的是,《将进茶》出版了两年多,在大上海的大书海里,连一片茶叶尖也没看到飘出来,且在沸腾的声浪中,真有点不可思议!静下来想一想,作者有可能是自费出版,书出了以后谁也不管,只是作者自己、他的朋友和鲁奖的评委们拥有特权。这就出现了一个公民社会、民主时代,知识和文学信息公开化、公平化、透明化,从而也做到在知识和文学信息面前人人平等的问题。《将进茶》尽管可能是自费出版,但仍是公开出版物;鲁奖经整合后,是全国性的文学大奖,当然是公开且应公平的信息行为和文学行为。可是,该书获奖了,公而布之了,广大的读者却蒙在鼓里?一本在公开阅读视野中消失的书,怎么有资格流通在整个鲁奖评选的过程当中,又怎么能获得公开度本应极高且极敞亮的鲁迅文学奖呢?我相信,国家版本图书馆等极少数地方,可能应该有这本书的。但他们有关注那本书的人吗?

  一顺手就可以借到那本书并能有根有据地发表意见吗?包明德后来接受采访时说:“公示期间,我们没收到任何针对周啸天诗集的疑议或不同意见。”书在哪里?谁来提意见?想到笔者寻书的遭遇,这话听起来就是一个大讽刺。公众的无声,不是公众的无能或无视,而是因为从《将进茶》的作者、出版者到评奖者,有意或无意将文学当成了私器,或根本上就是一种策略,让某种程度上的客观原因,变成一种不便或不能被指责的主观遮蔽,从而达成某种目的。怪不得获奖消息网上一公布,包括文学界人士在内的公民社会立马爆炸了!原因很简单,那么多理性和非理性的批评,是因为公众被蒙蔽的信息太多了,感觉被愚弄了。这个里面,最重大的责任是评奖委员会,他们完全没有考虑信息社会中,公众对于焦点文学信息拥有无可争辩的传播权、接收权、监督权、评议权和交流权等等。一旦这些大众权利变成特权,变成黑箱,种种弊端就会依黑而生了。

  上述原因,这篇文章的特定批评对象《将进茶》,竟然不在笔者的书桌上。好在千方百计后,找到了作者2005年由四川文艺出版发行的《欣托居歌诗》,262页,收诗词225首。推想,此为周氏第一部诗集,而获奖那一部则称为“诗词选”,两书之间应该大有关联。再看网上下载的近二十首诗词,有一半多的标题就出现在《欣托居》中。所以,这篇文章分析的文本,以《欣托居歌诗》全部和网上传播之《将进茶》的一小部分为主。既然从作者、传播者到评奖者大蒙了一回,笔者小蒙一回,也就不太怎么样扪心有愧了。这,还是想请读者诸君多多谅解的地方。

 

 

  三、关于意识

  作品的主题好讨论,意识有点玄幻。思想就更加复杂,它总是与的见有关,与深度有关,与历史有关,甚至与体系有关。而在阅读上述提到的诗词时,没怎么体会到作者有那些东西,更谈不上有系统的诗与思。诗是情与思的大世界,虽然它是用意象或形象的皮影表现出来,但背后的那双思之“手”,却是真正的操盘者。“手”缺乏厚度、力度、艺度,皮影就会有形而无神。从这个角度说,周氏的诗虽然是一个学者的诗,却不是一个思想者的诗;是用新闻视野观察的诗,却不是用心灵鸡汤塑造的诗。有社会价值,精神价值甚少矣!与鲁迅先生的生命哲学之道,相距甚远。

  根据周氏诗词的意象与故事等,可以探索到一些隐藏在作品深处的意识(当然不可能是作者意识的全部)。比如《练姐生日口占三绝》、《赠别二首》、《邓小平与四川竹枝词六首》对亲属、故乡、师友乃至国家的感念;《邓稼先歌》与《人妖歌》舍身奉献的精神;《葡京赌城》与《何所长歌》对官场腐败的评点等,都可以说是正面、积极的意识。但也仅此而已,没有独特的发现、挖掘和表述。像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思境,在这里是读不到的。

上一页12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文学 鲁奖 周啸天 旧体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