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新移民文学的艰难开拓

2014年05月26日11:07   文化专栏  作者:文学报  
温哥华夜景温哥华夜景

  ■作为海外新移民文学的一次全新开拓,《温哥华的中国富豪》无疑是一次文学上的冒险之旅。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就在当下,必然会缺少了那种尘埃落定的历史距离感,以及在审美过程中所需要的气定神闲。但作者的这一“文学探险”,虽然艰难却是值得。

  ■《温哥华的中国富豪》中,塑造的人物近百,但大多都存在着浮雕化的特征。作者写出来一批富豪的“原罪”的表面,却未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出“原罪”的渊源。此外从全局来看作者对温哥华的深层展示还仅仅停留在表层,这显然是一个遗憾。

  2013年,一部名为《温哥华的中国富豪》的长篇系列小说,同时在海内外的知名报刊上连载,包括北美《世界日报》旗下的《温哥华周刊》和《多伦多周刊》、《星岛日报》旗下的《都市报》,以及中国上海的《新民晚报》、广东的《羊城晚报》等,书的作者是旅居加拿大的新移民企业家柯兆龙。他的三部《温哥华的中国富豪》,第一次将“中国富豪移民”的话题直视在文学的窗口,它不仅在国内读者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也引得北美大地狼烟四起。

  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温哥华的中国富豪》,作为海外新移民创作的第一部全方位表现当代中国富豪移民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种时空演变的天翻地覆令人不禁发出感叹:从早年的《北京人在纽约》所展现的赤手空拳的悲情打拼,到如今的《温哥华的中国富豪》里的跨国资本恶斗,当代中国的移民故事已经发生了斗转星移的巨变。这样的历史巨变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对于海外,都具有着现实追踪的社会学意义。

《生死对决》封面《生死对决》封面

  海外移民文学的艰难突破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中国大陆洞开国门,掀起一波一波向海外移民的浪潮,先是以国家公派为主,随之有海外团聚、探亲及自费留学等,九十年代中期,再加入技术移民的大军。据官方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大陆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达到121.17万人,正可谓百万大军乘桴于海,移植在异国他乡。正是在他们当中,一代“新移民作家”应运而生,华语作家忽然如雨后春笋,遍布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7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海外移民的浪潮开始有所转换,掀起一波一波当代中国先富起来的企业家或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或为了给自己寻找一个巨额财富的避风港,纷纷举家移民国外,在国际上形成了一股颇为诡异的特殊移民景观。

  与早期来自台湾的留学生不同,与之后大陆的留学新移民也完全迥异,这些富豪们在海外常常一掷千金,现金买房买车,为妻小留下巨额存款,再飞回中国,继续赚钱。在当今的欧美国家眼中,今天的中国人目前正扮演着“暴发户”的形象,在美国,各家银行已开始严加防范,在加拿大也已经重新调整了投资移民的政策。正是在这样一个中国投资移民迅速增长的时代,诞生了《温哥华的中国富豪》这样一部在题材上有重大突破的作品。

  作为第一部披露当代中国富豪海外生活全景的系列性长篇小说,《温哥华的中国富豪》 聚焦在这些中国富豪在海内外的财富征战以及伴随而来的司法较量,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政治层面的贪腐内幕、经济层面的欺诈阴谋、移民身份的重新塑造、情感生活的种种考验以及中国人如何与世界接轨等重大主题。从第一部《局里局外》到第二部《情归何处》,再到第三部《生死对决》,被誉为是海外文坛首例的“财富移民三部曲”。

  作者柯兆龙,加拿大中国企业家,1959年生于上海,青年时曾热爱文学,之后下海经商,2000年以“企业家”身份移民加拿大。作为一个儒商,多年打拼累积的财富,并没有让他的内心真正获得满足。2010年,他开始创作 《温哥华的中国富豪》,期望实现自己早年的文学梦想。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拜金时代,在一个文学的本质已经被消遣化的时代,柯兆龙的努力,无疑有着一种令人敬重的惊喜。

  在采访中,柯兆龙说:“我移民加拿大已超过十年。在温哥华,我身边的朋友大多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波移民潮中的投资移民,我身处其中,他们的悲欢离合给我很大触动,他们的家人、小孩都是我一直留心观察的对象,我总想写出来。”显然,写这样大时代的移民小说,非常不易,既需要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还要有啃下硬骨头的实力。

  初次走进长篇创作的柯兆龙,巧妙地采用了“双城记”的结构,从而张弛有序地将情节展开。一条线索是投资移民王根宝与余国伟围绕着国内C市的一场矿产投资纠纷,在法律审判过程中的生死对决; 另一条线索是定居在温哥华的各种人物所引发的情感纠葛。这种双向递进的结构,不仅交织成小说的内在节奏,而且也体现出作品所具有的跨地域、跨国界、跨时空的磅礴气势和宽广视野。

  作为海外新移民文学的一次全新开拓,《温哥华的中国富豪》 无疑是一次文学上的冒险之旅。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就在当下,必然会缺少了那种尘埃落定的历史距离感,以及在审美过程中所需要的气定神闲。但作者的这一“文学探险”,虽然艰难却是值得,全书散发着来自生活本身的蒸蒸热气,从而成为我们这个特殊时代的一面镜子。

  海外反腐: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对决

  解读《温哥华的中国富豪》,评论界多认为此书的重要贡献是展现了当代中国富豪海外生活的全景图,但作者柯兆龙创作此书更深的寓意则在于对中国当代某些富豪进行欺诈式资本运作的“黑箱”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其锋芒直指官场的相护甚至社会各界的帮凶,从而将反腐的火焰延烧到海外。书中的焦点是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对决,高尚和卑鄙的生死较量,从而深刻地揭示出财富、权力和美色之间的利害关系。

  《温哥华的中国富豪》的第一部是《局里局外》,帷幕拉开,主人公之一的中国富豪王根宝所拥有的大发矿业集团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为了保住集团旗下唯一有价值的云南矿不被法院强制执行进入拍卖程序,王根宝费尽心机展开了一个巨大的商业阴谋。第二部为《情归何处》,作者把目光投向了主人公所在的温哥华,深入到海外中国移民家庭的私人领地,在各种矛盾不断激化的情感风暴中,王根宝与他设计陷害的投资商余国伟的司法较量进入了白热化。第三部《生死对决》,再将王根宝与余国伟的冲突推向高潮,从刑侦局到省高院,再到跨省密捕,直至闹到了最高法院。最后,在富有正义感的方国良律师的努力下,C市中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决余国伟胜诉,责令王根宝退还了余国伟等人数千万元的投资款。

  在小说中,作者正是通过塑造大发矿业集团公司的老板王根宝这个人物,深刻地揭示出当代中国某些资本运作的“黑箱”。王根宝靠诡计多端起家,无文化、无操守、无信仰,极度的贪欲和狡诈。他以中国富豪的身份移民到温哥华,在西方文明秩序的规训下,无法扩展他的欲望,再度回到大陆“寻找”商机,却仍然走在坑蒙拐骗的路上。他在国内先用钱色做交易,收买了云南某县的相关政要,然后设局骗取温哥华同胞余、陆等人的上亿资金。一方面是对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健全所进行的反省; 另一个方面是对当代中国富豪新移民在海外如何塑造自我民族形象的反省,由此更引申到中国人在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这些反省,除了来自中国社会在历史演进中的文化痼疾,还有来自个体素质以及价值信念的重大缺失,诸如缺少诚信、崇尚权谋等。这样深刻的揭露与批判不仅隐喻在王根宝身上,也透射在与他同类的一群官商、民商人物身上。  关于《温哥华的中国富豪》,其中所散发的思想力量,一方面是商场上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另外一个贡献是写出了移民生活所面临的种种考验,尤其是财富移民在异国他乡的独特生活,诸如男人的身份挣扎、女人的情感纠葛以及移民子女在成长中的价值冲突等。

《情归何处》封面《情归何处》封面

  在《情归何处:温哥华的中国女人》一书中,作者深入地描写了移民家庭内纷繁复杂的情感生活,包括男人中的尔虞我诈,女人的种种诱惑,子女教育所面临的文化差异等等,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失落和应对,都是生命在移植过程中所遭遇的严峻考验。

  当余国伟与王根宝在中国的 C市较力时,温哥华也同样上演着一场场商机与情感的大戏。正如作者柯兆龙所分析:“富豪们来而复去,导致在温哥华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 ‘留守太太群体’,这群远离家乡的富太太,开始了异乡孤独又陌生的生活,喜怒哀乐,互动交往,在彼此取暖的同时,却又明争暗斗,经历着生命移植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种种痛苦。”这些富太太们外表看去华丽快乐,内心却相当痛苦。在海外,她们首先要面对传统的中国式“人治”教育与加拿大高度文明的“法治”环境的冲突;其次是已经逐渐融入到西方世界的她们与依旧是中国观念的丈夫在观念、行为举止上发生的冲突; 还有就是她们与那些处在成长叛逆期、快速接受了西方思想的子女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在这一层一层的冲突面前,不少的富太太因此患上了忧郁症。于是,独守空房而渴望寻求刺激的生活画面,也随之一幕幕展开。

  在加拿大,很多的中国富太太重新回到当初跟先生打江山时的处境,很多的家庭琐事都需要自己亲手来干,尤其是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在孩子身上。小说中,凡是有母亲管教的孩子大多成长得比较顺利,而那些父母还未移民或移民后不在海外居住的独自一人在加拿大生活的孩子,则有不少让人失望的案例。加拿大是一个自由而自律的国家,孩子们如果太自由甚至很放纵,后果则不堪设想。《温哥华的中国富豪》中,准确地表现了各类移民孩子的成长,对海内海外的父母来说,无疑具有着现实指导的警醒意义。

  “写实手法”与“诗性精神”的缺乏

  作为中国富豪在海外的直接目击者,柯兆龙的创作优势是拥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于是,他笔下的故事饱满而生动,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但与此同时,给读者的感觉是作者身在红尘之中,虽然看得真切,却未能跳出红尘,俯瞰红尘,缺少了文学与生活的审美距离。

  在柯兆龙的“实景写作”方式中,包括温哥华的富人区,老板们聚众餐饮的酒楼和俱乐部,华人移民赖以生存的超市等等,都有极其逼真的描述,甚至都可当作移民温哥华的生活指南。但是,文学的本质是需要有“诗性精神”的表达,小说并不是社会现实的直接投射,而是关于人生与人性的诗意再创造。今天的中国产生了一批畸形的富豪,他们产生得太快,产生得不择手段,产生得令人质疑,他们在追求物欲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如此丧心病狂?在他们的心理深处究竟具有着怎样巨大的精神缺失?作者只是写出来他们“原罪”的表面,却未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揭示出“原罪”的渊源。书中虽然有正义感的讴歌,但对于中国的富豪来讲,仅仅具有正义感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这个民族还应该有怎样的承担?

  这些都是作者未能继续“升华”的空间。

  人物的百鸟林与浮雕化

  《温哥华的中国富豪》中,塑造的人物近百,但大多都存在着浮雕化的特征。最丰满的人物是王根宝,他把妻女移民加拿大,又包养情人,想一夜暴富而铤而走险,多次虚假注册公司、伪造金融票据,为了吃喝嫖赌、纸醉金迷而坑蒙拐骗无恶不作,同时又贿赂官员败坏纲纪,最后迷途而不知返。他虽然丑态毕露,但在人物的心理结构上还是流于简单化的线条,一味地坏事做绝。另外,作者在他的命运安排上也有恶有恶报的宿命之感。

  书中的正面富豪余国伟的形象则显得过于完美,他家庭幸福,事业有成,有情有义,取财有道。作为一个爱国商人,他在上海的产业蒸蒸日上,虽然更换了国籍,依然关心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作者的意图是想要表现在加拿大的华人投资移民中也有佼佼优秀者,但是优秀不等于完美,正气不等于他没有软弱,尤其是在他最绝望的时候。作者笔下的余国伟显然缺少了可亲可爱的层面。

  书中令人耳目一新的人物是刘豪杰。这位来到西方社会的神秘人物,生命中最不缺少的就是金钱和女人。在温哥华,他如猎鹰,稳准狠地将他心仪的各类女子一一收在怀中。但是,当他碰到了一见倾心的贺晶晶之后,尤其是看到了贺晶晶为了挽救余国伟的巨大危机而不惜代价之后,他内心的正直和善良忽然被唤醒,在最后的一刻他选择了情操。刘豪杰这个人物虽然有神来之笔,但是他究竟是怎样的成长背景?他的性格源于何处?作者都未能向读者交代。

  还有,知名的律师方国良是书中正义良心的代表,但他的形象更加单薄,最后的生死对决还是靠官方上层的力量获胜。

  至于书中的女性形象,虽说“百鸟齐鸣”,但还是给人以“群雕”的印象,面目都有些模糊,其性格的鲜明未能达到让读者过目难忘的境界。

  对西方社会的表现还未能深入

  加拿大,作为北美的大国,人口仅3500万人,比上海市的人口也就多一点。这样一个西方国家,它有自己的立国之本。在《温哥华的中国富豪》中,作者虽然努力描写了加拿大特有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景观,但是纵观全书,依然感觉到书中人物对西方世界的巨大隔膜,这种隔膜不是地理上的隔膜,而是文化上的隔膜。这不仅仅是来自作者的隔膜,也是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隔膜。

  在海外,很多的中国移民,龟缩在自己的圈子里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很少看到走进主流社会的努力,也看不到对居住国的文化关怀。《温哥华的中国富豪》中,虽然写到了余国伟的女儿积极组办学生画展筹集善款资助海地儿童福利机构,还去街头采访吸毒患者,关心那些社会底层人士的身心健康,但是从全局来看作者对温哥华的深层展示还仅仅停留在表层,这显然是一个遗憾。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中国的财富移民正在成为全球一道奇特的移民风景线,也成为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的一座重要桥梁。身处加拿大的柯兆龙,从《局里局外》、《情归何处》到《生死对决》,鲜活地呈现了这一神秘群体的生存状态,对于探讨中国人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对于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视野,都具有启示意义。

  (作者陈瑞琳系旅美作家、海外文学评论家、休斯顿《新华人报》发行人兼社长、国际新移民笔会会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海外文学 温哥华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