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缺少“作家中的作家”?

2014年10月08日14:18   文化专栏  作者:傅小平  
题图题图

    当中国作家谈文学、谈小说时,他们都在谈些什么。雷蒙德·卡佛被广为改写的名言,放到中国文学的语境里,就有了某种错位的呈现。在题为“中国小说的可能性”的对谈会上,作家宁肯转述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作家一谈文学就谈外国文学,一谈作家就谈外国作家?他由此进一步质问道:“中国当下写作的根源似乎都在西方,我们顺口就能说出卡夫卡、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却独独对中国自己的文学传统处于失语状态。”

宁肯
宁肯(北京作协签约作家,第二节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获得者,现为《十月》杂志副主编)

  在宁肯看来,这并非只是中国作家的偏见,而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缺少一类作家,即作家中的作家,或说是影响作家的作家。“我们有非常棒的影响读者,甚至是影响社会的作家。但要说有影响了后辈或同代作家写作的作家,你就很难能举出例子来。”以宁肯的理解,所谓影响作家的写作,包含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作家在写作的层面上,是否有哪些值得后人去反复研读和学习借鉴的地方。“中国作家读经典作家,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学习他们怎么提炼小说的人物,怎么用新的方法,用创新的精神来结构自己的小说等等。福克纳、马尔克斯等作家的写作,会告诉你怎么做,中国作家却于此鲜有贡献。”

  这就意味着,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事关“传授”怎么写的问题上存在盲点。作家徐则臣举例表示,国外很多汉学家批评中国作家关注的都是大历史,一部小说看起来有很多人物,在里面跑来跑去,但没有一个是活的。“我部分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我们有史诗的传统,其关注点重在呈现一个大的背景。我们的很多小说,也着力于书写一个大时代,要么放在历史的转型期,要么放在大革命时期,总有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而且会有很多的家族,很多的派别,但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背景成了这些小说的主人公,而其中的人物反而被压抑掉了。相比而言,西方小说显然更注重写人,写人的内心世界。而背景相对次要,即使写背景,也是写人背后的背景。或因如此,很多汉学家批评中国文学缺少心理描写。”

徐则臣(70后作家代表人物,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人民文学》编辑)徐则臣(70后作家代表人物,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人民文学》编辑)

  而所谓的现代性的写作,恰恰是一种反观自我、反观内心的写作。作家盛可以表示,小说要说有可能性,其最大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在向内,也就是向小说的内部,或说是人的内心去发展、探索。但中国的传统文学里面,除了《红楼梦》《金瓶梅》等少数作品外,关注更多的显然是外在于人内心的社会。徐则臣表示,当下写作,应该说写生活日常写得非常好,但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大部分只是停留在世俗的层面上。这样一种文学的表现,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少现代性的。

  徐则臣以此对葛浩文、顾彬等西方汉学家的某些批评做出回应道:比如他们批评中国的小说写得太长,“只要看看美国的小说,你就会发现他的批评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美国,最好的小说家,被奉为国宝的,大师级的作家,像菲利普·罗斯、唐·德里罗、厄普代克、托马斯·品钦等,写的最重要的作品,都是超长的长篇小说。德国也是如此,托马斯·曼、君特·格拉斯等大作家,也都是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然而,却没有人指责他们写得太长,原因在哪里?我觉得长度本身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这个长度包含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以宁肯的理解,这“含金量”并非某种我们天然缺失的东西,而是可以通过现代性转换而习得的。“说到我们的文化缺少现代性,那么如何把这个丰富灿烂的文化进行现代性的处理,进而成为我们的方法、凭据和工具,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其实我们在思维,在语言,在世界观等方面,多多少少都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但在对人性的开掘上,在小说最基本的一些问题上,简而言之是方法论上,古典文化提供给我们的武器确实少,这正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显然我们需要做的是,努力找到合适的途径来找到这个“方法论”。虽然在现代性层面上,接续不具备现代性的中国文化传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但具体到写作,一定程度上的写作训练会有益于此。徐则臣表示:“我们习惯于把写作神圣化、神秘化,总是强调天才,也特别迷信比如‘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类的说辞。但如果可以把写作当成一门学问,那么就可以对它做分析、批评、研究,也可以对它作一些科学化的处理。”

  作家李浩于此颇有会心。在他看来,好作家是必须要培养的,而一些作家貌似没有培养,也可能讲不出来各种各样技术的理论,但他们一定深谙写作这门技艺的内在规律。“比如,读马尔克斯的小说,赫拉巴尔的小说,你会发现它们内部的肌理、明线、暗线的串联,还有故事的持续,时间顺序的变化等等,真的让你感觉极为精妙,就像一个经过精密规划的庞大的建筑。”

李浩李浩(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

  宁肯也表示,一些卓有成就的作家最后没能成为大师,成为作家中的作家,很可能在于他们缺了最严格的训练。“我们学习一些基本技巧,把它们变为一种潜意识。在你写作的时候,就不需要再去考虑技巧。因为,该怎么开头,怎么结尾等等问题,这些已经成了你思考的习惯了。你需要特别考虑的就是创新,怎么能写得更有新意,更有新的角度。”在宁肯看来,作家一定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只有这样才会有持续的创造力,才会有持续的爆发。“一个写作者,可以通过训练成为一个匠人,一个天才也可以经过持续的训练,成为‘作家中的作家’。”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中国作家 作家中的作家 失语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