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茅篷秘境,富小姐为何三次来此出家?

2014年09月29日11:40   文化专栏  作者:佛教文化  

  文/黄复彩

  沿着九华河溯流而上,一直走到它的源头,山色渐渐深邃起来。一泓细流从九华的深处缓缓而来,尘嚣在这里悄然而息。九华后山双溪寺就够冷清的了,但这里更远离双溪寺。就在这人迹罕至之处,坐落着一个小小的庵堂——大悲茅篷。​

文章配图文章配图

  围绕着这间茅篷,是一片碧绿的茶园。时至深秋,一棵棵茶树仍透着浓浓的春意。一个面目清朗的比丘尼正在茶棵间忙碌着。她说她快五十了,但看上去却年轻得多。我问她,庵里住几人?她指着茶园里的一尊舍利塔说,除了我,还是这位老人家——我的恩师。​

  ​话题似乎就是从她师父如学说起。她说,当年恩师收留下她时,有人曾警告老人家说,小心被这个女孩子骗了啊!但恩师说,我这座破庵堂,除了这几垄茶树,别无长物,她能骗我什么呢?这一年是1986年,她25岁。​

  那一天,师父带着她一同摘了一天茶。师父把茶叶连夜做好,第二天一早,师父说,你把这些茶叶挑到朱备镇卖掉,再买些米、面和盐回来。师父特别交待说,我这个大悲茅篷没有任何生活来源,所有的油盐酱醋,包括供佛的油灯,就只靠这几分地的茶园收入了。她挑着这些茶叶下山了,果真把茶叶换了钱,再将师父交待的一切都卖回来,大约三十来斤重的担子。十几里路,她走到天黑才回到大悲茅篷,一进寺门,她就瘫倒在地,扶着肩膀直叫痛。师父扒开她的肩头,那里渗出丝丝血迹。师父有些心痛,但老人家知道,这个徒弟从小没吃过苦,没有一番脱胎换骨的考验,道心无法坚固起来。又过了一天,师父仍然把做好的茶叶装进筐子,再让她下到朱备镇,再换些油回来……​

  我问她,那时候,你想过家吗?对刚开始的出家生活后悔吗?凝望着窗外,她陷入沉思。​

文章配图文章配图

  ​那是1986年农历正月,一对父女来到九华山后山双溪寺青云庵。双溪寺一带平时就很少香客游客,又正是春节期间,青云庵就更冷清了。这一对父女的到来,当然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女孩子二十三四岁,不仅身材苗条,面相姣好,而且穿着时尚,一看就是一个富家小姐。女孩是第一次来到九华后山,第一次走进这片诞生了大兴菩萨的地藏福地,因而对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兴奋、好奇。看着女儿活泼轻快的身影,父亲原本表情凝重的脸上更布满了愁霜。师父问:“你们是来旅游的吗?”女孩连忙回答:“不,我是来出家的。”​

  说起来,这真是一个再幸福不过的家庭。父母虽然一连生了六个女儿,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她们家第一个在镇里办起了加工手术缝合线的工厂,短短几年,镇上第一个万元户就落在她家。然而五丫头一心想出家,已经三次离家出走,一家人都想不通,放着好日子不过,为什么要出家?​

  春节刚过,父亲终于做出决定:送五丫头去九华山后山。但临行前,父亲却强行夺下五丫头所有的行李。父亲说,好就呆,不好就给我回来。父亲的意思很清楚:让五丫头去尝试一下做尼姑的清苦,要不了几天,她就会自动回来。但父亲没有想到,五丫头把所有换洗的衣服都偷偷穿在身上了,她比谁都明白,出家,是她前世的愿望,今生的理想,也是没有什么好与不好的。​

文章配图文章配图

  ​父女俩在青云庵住了五天,最后,父亲独自回家。父亲说,这个女儿,就当没有养她吧。但过了半个月,她的二姐、三姐挑着满满一担突然出现在九华后山。打开那担挑子,庵里的师父恼火了,说,哪有这样出家的?分明是嫁女嘛。原来,二姐、三姐的那一担挑子里不仅有四季各色衣服,更有各种吃的的、用的,真正是应有尽有。二姐、三姐原以为这个五妹在见到亲人后会哭哭啼啼,没想到她竟然仍像从前一样快快乐乐,大大咧咧。姐姐们叹一口气,回家去了。​

  说起来有些不可思议,那天她刚走进大悲茅篷,就看见六十多岁的如学师太挑着沉重的筐子,往一块茶地里填土。茅篷四周乱石嶙峋,老人家就这样一担一担地从远处把土挑回来,填在乱石之间,再种上茶树。如学师太看了看她,说,还愣在那里干什么,挑土去吧。她忽然觉得,这儿就是自己学佛的归处。就这样,在大悲茅篷,她跟着恩师,开始了出家生活的第一课。她知道,她的课堂就在茶园里,就在这座清苦庵堂平常而质朴的农禅生活中。​

  几年下来,她不仅学会了种茶、采茶和做茶,学会了喝茶和品茶,还学会了怎样才能做出好茶来。她学会了怎样利用二十四节气适时播种,也学会了将吃不完的青菜腌制成香菜,以当作茶点招待远道而来的居士香客。她记不清手上到底打了多少颗血泡,她也记不清自己是怎样从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富家小姐,到后来挑百十斤重的担子走在山路上一阵飞奔。现在,她再也不是那个娇生惯养的五丫头了,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农禅生活下道心坚固的佛子沙弥尼。​

文章配图文章配图

  ​在大悲茅篷,一代代师父传下来的行持功夫再平常不过,师父说,一句观音菩萨圣号,念到一心不乱时,就能了脱生死。除了每天称诵一千遍观音菩萨,再念二十一遍大悲咒。一天劳作下来,到了晚上,漫漫长夜,大部分时间,师父都会在打坐中。早在出家前,她就读过虚云老和尚的一本传记,老和尚年轻时冬夏一衲,饥餐松毛,渴饮山泉,在终南山闭关时,禅坐入定达半月之久。那段日子里,白天,她跟着师父在茶园里忙碌,晚上,当师父开始跏趺而坐时,她也开始了自己的功课。过了一些日子,师父问她,你打坐时,有什么境界吗?她回答说,没有什么境界,只是每坐下来便妄念纷飞,怎么都无法让一颗心定下来。师父说,那一颗冥顽之心就那么容易定下来吗?就像孙猴子,要拿根绳子拴住它才行呢。师父说,当妄念纷飞时,须知一切都是妄相。那念头来过,就让它来;去过,就让它去。​

  1989年,九华山又一次放戒。这一年,性彻与五百名佛子一起,在三证七师的证授下,完成三坛大戒,成为一名真正的比丘尼。师父知道,这个弟子可以放心了。于是,师父说,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趁着我身子骨还行,你出门参学去吧。这一天,性彻离开九华山前往厦门南普陀寺开始了她的参学生活。唐代马祖道一禅师一句“平常心是道”不知启发了多少大德禅师,她开始意识到,在大悲茅篷,追随着恩师的足迹,那几分地的茶园就是她的禅堂,就是她的功夫所在。她也终于明白当年百丈禅师之所以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其实是把禅真正落实到劳作之中,落实到平常而实在的生活之中。一个人当真正体会到“吃茶洗钵皆是禅”的道理时,那潜于心性中的智慧便会在瞬间爆发出来,那便是觉,那便是悟。​

性彻法师的住处,自然淳朴性彻法师的住处,自然淳朴

  每天,当晨曦初露,她一边起火煮粥,功课便也开始了。等把一锅粥熬熟,一遍“楞严咒”也就结束了。采茶时,心里念着观音菩萨圣号,手上的动作却有条不紊,每一棵茶树都被采得干干净净。​

  几年下来,她把一句观音菩萨圣号念到心性中,念到一心不乱处。于是,便有了神奇的效果。那一年,湖北来人,说一个亲属得了绝症,眼看着就要死了,求她务必前去救人一命。她说,我哪会治病,我只会念观音菩萨啊。人家说,那就请去给他念念菩萨,求菩萨保佑他躲过一劫吧。她只得去了。谁知几遍菩萨圣号念下来,那眼看着要死的人竟活了过来。后来就有人传着说,性彻师有神通,有回天之术,她解释说,我哪有什么神通?哪有什么回天之术?是佛的感应,是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所以不论什么人,只要一心称念菩萨名号,相信都会发生感应,《观音圆通章》上就是这样说的。​

  恩师如学几年前圆寂了,舍利塔就安奉在那片恩师劳作了一辈子的茶园里。每天穿行于那片碧绿的茶园里,她并不觉得孤寂,她知道,恩师就一直在用她慈爱的眼光看着她,正因为如此,她才觉得,不论何时何地,自己都不要有一丝放逸。对于一个出家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修持,这个修持,是来不得一点虚假的,它就在自己的日常的行持中,在平常而朴实的一茶一世界中。

  刊载于第118期《佛教文化》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茅篷 秘境 清修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