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中筠寻根新市

2014年07月24日11:47   文化专栏  作者:文学报  
资中筠在新市童润夫纪念馆留影资中筠在新市童润夫纪念馆留影

  文/杨振华

  五月的新市古镇,正是水光潋滟,画意天开之时,资中筠先生如约而至。

  资中筠先生是著名学者、美国研究专家。新市,是资先生的外婆家。她的母亲童益君,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一个开明的官宦之家。童益君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后,走出家门,到苏州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求学,成长为一名知识女性。毕业后,她从事中国蚕桑改良,推广新式育蚕,可谓孜孜不倦。一个女子,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独当一面,担任镇江四成蚕种制造场场长,受聘镇江女子职业学校蚕桑科主任,真是巾帼不让须眉。

  童益君和后来成为金融学家的资耀华的爱情很具浪漫情调。1920年左右,到杭州游玩的资耀华在西湖边独自吹箫,童益君正陪母亲和姐姐姐夫游湖,悠扬的箫声吸引了童家母女一行。童母一问,这位英俊青年原来是女婿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的同学,一下拉近了距离。有童老太太的认可和姐夫的支持,他们相识,渐渐相知。但童益君看重已经起步的事业,不愿过早进入婚姻的围城。于是,两个年轻人走过了漫长的十年恋爱历程。1929年,童益君和资耀华走进婚姻的殿堂。第二年,大女儿资中筠出生。

  资先生来新市,是来寻访母亲以及相关的旧迹,是追念母亲和亲友。虽然她85岁高龄,又一早从湖州赶来,但神清气爽,没有丝毫的倦意与迟缓,而那种从容大度,那种大家闺秀的气韵和思想者的自信,尤其让人感佩。没有休息,就去参观童润夫先生纪念馆。童润夫是资先生的舅舅,中国现代纺织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在市河边的新市名人走廊,她一眼就看到墙上舅舅童润夫的雕像,就把女儿女婿叫到身边,用外语给他们讲解,还指着边上的著名神学家赵紫宸先生的像,嘴里念叨着“赵紫宸”的名字,似乎他们的长辈很有交情。

  位于太平桥头的童润夫纪念馆,照片的陈列非常丰富。资先生一一观赏,指着童润夫中年时的一张半身照片说,关于舅舅,我心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样子。那照片上的中年男子,潇洒中显沉稳,严谨中又不失温和,而嘴唇上的一字须更显这个男子的精干。这是民国时期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的典型,有知识分子的儒雅,没有一丝土豪的浮躁与肤浅。她站在一张童家的全家福面前,指着照片上最右边的小女孩,亲切地说,那个女孩就是我。照片上的女孩大概三四岁,或许正在外婆家做客,就和童家的表姐表哥们一起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而看到她母亲童益君少女时代和同学的合影,或坐或立,那种五四青年的风韵,民国时代的优雅,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动容。外公童葆善先生的一幅长篇遗言,虽非真迹,但那写真喷绘上的毛笔字遒劲端正,可见那时读书人的书法功底。资先生恭敬地逐字逐句地阅读,还让女儿他们一起领受先人的教诲,读到“近时崇尚西学,汝辈生此时代,凡东西人之语言文字及格致、算术、实业、法政之学,亦不可不并习之”,资先生不觉自语道:在晚清时,外公就要求子女后辈注重学习西方文化,可见思想之进步,甚至提到要学西方“法政之学”,着眼民主政治,这是今天仍然需要致力的一个问题。在楼上的陈列室,资先生见到放置墙边的老式梳妆台,说依稀记得它,小时候大概在梳妆台前对着镜子理过红妆吧。

  午休之后,她又去看外婆家的旧居。十年前,她曾经来探访过这所位于古镇西庙弄深处的童家老宅。当时,宅子里还住着镇上的居民,但时迁物易,前年的一场大雪压垮了一部分老屋。她站在老屋的旧式石库门前,这里是她的母亲诞生之地。资先生一家,驻足良久,流连忘返。

  这次来新市,资先生还有一个心愿,要参观农家的养蚕室,因为蚕桑是母亲童益君年轻时为之呕心沥血的事业。我们驱车前往新市镇勇兴村,在一户农家的前屋,看到了已经落地了的蚕宝宝,它们正好入了四眠,经过最后一次蜕皮之后就会做茧了。看着这满地的蚕宝宝,资先生自然说起了母亲,说从前养蚕最怕病害,有时会成片死去,造成农民很大的损失,母亲曾学有所用,倡导新式育蚕,指导蚕农如何消毒等等。在一次采访中,资先生说母亲是她的心债,总觉得母亲挺亏的,结婚前已经事业有成,结婚以后为家庭牺牲了事业,牺牲了自我,全心全意相夫教女;而在左倾思潮泛滥的年代,为了“革命”事业,做女儿的不能理解关心父母;当女儿们懂得世道人心,能够善解父母时,却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陪在身边。资先生的内心,觉得亏欠父母的太多,她探访母亲故里,兴许怀有偿还这份心债的意味。

  和蚕农交流了许多养蚕的事宜之后,资先生就匆匆的离开新市,赶回湖州去了。就在前一天,她在湖州讲学结束时,用德清新市的方言(属吴方言)吟唱了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资先生吴侬软语的吟唱里,凝结着她一生的新市缘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资中筠 新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