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王岐山的延安知青岁月

2014年06月11日10:36   文化专栏  作者:纸牌屋  
王岐山王岐山

  (编者按:《苦乐年华——我的知青岁月》,是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北京知青与延安丛书中的第一卷。书中作者是45年前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当风华不再、青春已逝,追忆当年在延安的黄土地上度过的苦乐年华,更有一种人生况味。书中所收录的这些追忆文章,感情真挚深沉,文字朴素优美,尤其是在对插队生活细节的挖掘和展示中,呈现出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气质,将陕北黄土地浓郁的乡土风情和知青们的心路历程给予了准确的描述和表达,是一部滋养人精神的、充满正能量的励志之作。)

图为《苦乐年华》封面 图为《苦乐年华》封面

  撰文/田志荣

  我们康坪村是一个不足百户的小村庄。村子所在的这条川叫丰富川,名曰川,实则是连绵群山之间夹着的一条狭窄川道。这里平地很少,大都是山地。但为什么叫丰富川呢?后经考证,这道川属古西夏丰村城所在地。也许是我们的祖先期盼物阜民富,便起了这么一个寓意吉祥的地名。新中国成立后,康坪村与陕北的广大农村一样,村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这个闭塞荒凉的川道里聊度日月。直到有一天,这种闭塞、单调、沉静的生活被一群到这里来插队的北京知青打破。

  那个瘦高个就是王岐山

  1969年元月,康坪村的村民们都忙着做年茶饭准备过春节。有一天,生产队长韩志厚带着几个社员,吆着驴拉车去了公社。韩队长是个老八路,他听说公社要派知青来村里插队,心里有些不愿意。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来了人就要张口吃饭,生产队的口粮有限,现在又是冬天没活干,等于要白吃白喝好几个月哩!到了公社之后,韩队长发现自己来迟了,因为别的生产队已经将身体好的知青领走了,只剩下几个身体看上去有些瘦弱的知青,韩队长自然不高兴。但不管高兴不高兴,公社的干部给他发话了:“给康坪分来14个知青,你领回去。”韩队长看到这十几个娃娃站在公社院子里,个个冷得发抖,一下子心疼了。可当时他想:这些娃娃一个个穿得薄忽闪闪的,往后咋干活哩?韩队长让与他同来的几个人把大家的行李都装上驴车,这时候,一个瘦高个走过来说:“我叫王岐山,您是韩队长吧?”韩队长“嗯”了一声,就再没了言语。这时,王岐山从接知青的社员手里要过拉驴的缰绳说:我来拉吧。走了一段路,韩队长看到王岐山把驴车拉得有模有样,心里一下子就高兴了。

  知青们问韩队长,咱康坪村都有啥?韩队长觉得不好回答这句话。说啥都没有,是个穷村子,这样说,怕把知青们吓走了,还要挨公社干部的批评;说啥都有,这不是欺骗这些年轻娃娃。最后,韩队长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到了村上你们就晓得了。一走进康坪村,知青们全傻了眼。眼前的康坪村,除了几根冒烟的烟囱和光秃秃的大山之外,什么都没有。知青们站在村边的大路上,面面相觑,感到有些失落。

  刚进村,一些碎娃娃、后生和年轻女子们聚在硷畔上。一开始,村里的人都听不懂北京话,大家都来看热闹,有人还直白地说:“是来看这些北京娃娃哭鼻子的。”事实上,当知青们看到村子是这样一种景象,还真的想哭。当天晚上,几个女知青真的哭了。她们说:到老乡家去吃饭,窑洞里黑乎乎的。吃饭的筷子是用柴火棍儿做的,屋子里散发着一股怪味儿。面对这样的环境,王岐山把知青们叫到一起开了一个会。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没完没了。到最后,王岐山开讲了。他说:“既然我们千里迢迢来到这里,那就跟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一样,是一个胜利。今后,谁当了逃兵,就是给咱知青丢脸!”王岐山的一席话说得让所有的知青都不做声。接着,他又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说:“我去韩队长家吃派饭,全家人拣最好吃的给我吃。人家从心里把咱当尊贵客人看,我心里很愧疚。我们知青到了村里,不能成为村里的负担,首先要在生活上融入康坪村,要成为康坪村的一个社员。从明天起,我们吃了谁家的派饭,就要帮谁家干活。首先要学会和社员进行交流,主动跟社员们学说陕北话。”

  知青们在王岐山的鼓励下,第二天便主动到各家各户去帮忙。没过三天,大家基本熟悉了康坪村的情况。

  这个时候,生产队的主要劳动是给地里送粪。王岐山到韩队长家提出知青也要去送粪,韩队长开始有些犹豫,觉得这里的山太高,路又是崎岖的羊肠小道,一脚踩不稳,就要滑到沟底,万一出个事,他还要承担责任。王岐山看出韩队长的心思,便对他说:“我们现在就是康坪村的一员,生产队的活就是大家的活。”韩队长一听王岐山这样说,便半开玩笑地说:“你娃娃要是真能送了粪,才算得上是康坪村的一员。”韩队长答应了王岐山的请求,还特意给他们派了两个帮手。于是,男知青们开始送粪,女知青跟着村里的妇女给生产队磨面。

  送粪不是一个简单的体力活,需要几个人同时协作。捣粪、装粪、上驴、吆驴不仅要有体力,还要有技术。王岐山和其他知青都没干过这种活,尤其是上驴,一个人拉着驴,另外两个人要往驴脊背上抬粪。驴脊背光溜溜的,也没有鞍子,再说驴又不好好配合,将粪口袋抬上去,驴刚走两步,粪口袋就掉了下来,于是,不得不喊住驴,再抬,再赶,再掉……看着队里的社员腰一闪,一口袋粪就稳稳当当地搁在驴背上,驴走得再快也掉不下来。干了半天,知青们终于懂得,装粪、送粪,光用蛮力不行。王岐山经过观察发现,要想让粪口袋不从驴背上掉下来,必须要将粪口袋装瓷实,给驴压力,尤其是要把粪口袋放在驴背的正中间,这样就能保持平衡。下午的时候,男知青们在王岐山的带领下,已经能顺利地送粪了。

  十几头毛驴由六七个男知青吆着,从村里出发,送到对面山上的地里。一路上,大家必须时刻看守着,以防毛驴抖掉粪口袋。知青们到了山上,把驴驮来的粪倒在地里,趁这个间隙,他们站在山顶上,放开声高唱革命歌曲。韩队长听到对面山上有知青在唱歌,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在开社员会的时候,韩队长特意表扬了知青,而且不住地夸奖王岐山,说他看上去瘦精精的,但干起活来还满在行。

上一页12下一页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王岐山 知青岁月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