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山修行,就从担水开始吧

2014年04月14日15:50   文化专栏  作者:佛教文化  
配图配图

 文、图/ 南山如济

  山居不易,尤其是没有水的时候。

  开始创建广福茅棚的时候,山上还有水有电,山民遗留下来的房屋也基本完好,稍加改建就可以居住了。

  但住下不到一年,水就断掉了,后来电也停了,外缘艰辛,住山的日子非常不容易。

  断水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当时没有经验,冬天关闭了水龙头,结果冻裂了水管。后来连管子、水龙头也都被人拆卸走了,到了第二年春天,水就彻底断掉了。

  也想着去维修,但当时埋管子的路线我们不很清楚,来回找了几次,也就放弃了。茅棚不远处有一眼山泉,据山民说,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涸,于是住山的明印师就担水吃。

  担水很不容易。我试过几回,扁担压得肩膀疼痛且不说,水桶来回颠簸就很不好受。往往打了满满两桶水,等担到茅棚时只余下小半桶,裤腿也打湿了,很狼狈。有一天雨后担水,因为山道滑,又是上坡,不小心摔倒了,水桶滚到一边,鞋子在另一边,好在那时候尚且年轻,筋骨结实,咬咬牙,又去重新打水,一步步终于挨到了门口。

  自那次后,我就改担水为提水了。

  明印师笑道:“你这样提水,要提到什么时候?”

  我笑道:“慢慢提。你一次担两桶,

  我一次提一桶,多跑一趟而已。”

配图配图

  如济赘语:

  说到住山,也相当不容易。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工业文明很发达,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基本生活居住条件都已经具备了,水、电、煤气、交通设施等一应俱全,粮食、蔬菜、生活日用品等,都可以在专门的农贸市场和超市购买,生活很便利。

  山居就不一样了,水要从溪流里汲取,如果遇到天旱或者山洪暴发,饮水就成问题。终南山很多茅棚距离水源很远,有些将近十几里地,完全靠人力挑水吃,相当困难。南五台附近的一些茅棚,包括后山的大茅棚,吃水都很艰难,由此可见古今住山行人生活的艰辛和道心的坚定了。

  对于现代人来说,没有电可能很难适应,除了照明,手机、电脑都要靠电补充“能量”。另外,使用电器烧水、煮饭也很便利。但就我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终南山很多茅棚至今仍然没有通电,也谈不上使用手机、电脑以及电磁炉等现代化电器设备了。

  所以对那些毅然抛弃现代文明,只身来到终南山茅棚参学修道的年轻人,我总是心怀敬意,也感到很惭愧,因为我自己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电能和电器了。

  我自己在终南山的几处茅棚距离水源很近,最远不超过半里地,取水很方便。为了预防干旱季节缺水,我还准备了几口大水缸,保证水缸里的水每天都是满的、新鲜的。如果遇到缺水,可以保证茅棚一个星期都有清洁的饮用水。

  我时常在考虑一个问题:现代工业文明是我们必须的选择吗?从目前全世界发展情况来看,似乎确实如此。但地球的能量是有限的,电能的使用也是有限的,真正到了资源枯竭的那一天,我们该怎样生活?

  我们已经离不开电能,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电视,离不开计算机,离不开铺天盖地的所谓“信息”,更离不开现代文明。我们既是现代文明的获益者,也是受害者。

  对于那些真正的修道者而言,现代文明是多余的。

  一个人端坐在蒲团上,山风吹来花香,山鸟带来问候,山峰静默相对,月色点亮山窗,行人的心地一片宁静明亮,所有的一切都是多余的,包括这一顶茅屋。

配图配图

  我们已经离开大自然很久了,我们的身心以及神经都变得麻木不仁,感觉不到季节的变化,感觉不到阴晴晦朔,感觉不到大自然壮阔而又细致的美,甚至感觉不到自身体质对于大自然的渴求。这难道就是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利益吗?

  大自然是有生命的,只有贴近大自然,将自我身心融入大自然,才会察觉到天地运行的节奏和韵律,也才能使自我身心得到滋养。

  大自然一直没有抛弃我们,是我们抛弃了大自然。我们总是贪图便利和享受,我们迷失了自心本性,忘记了自己原本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沿着蜿蜒山道,我们能担起这一挑水吗?水会不时泼溅出来,打湿我们的鞋袜。那就停靠在山道树丛旁休息一会儿吧,水面渐渐平息,倒映在水里的,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吗?

  住山修行,就从担水开始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现代 感觉 住山 担水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