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4月9日上午10时许,胡锦涛到访湖南大学,参观了岳麓书院。
作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不仅是湖湘文化的核心场所,也是中国文化人士的圣地。而今,岳麓书院也是在遗留至今的上百所古代书院中,修复最好、实用功能最强的,岳麓书院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吸引着各界人士纷纷来访?
整理/宁远
院以山为名,山因院而盛。
岳麓书院坐落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书院正门上书“岳麓书院”四字,相传牌匾时宋真宗所赐,两侧择机悬挂着“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对联。
每天,岳麓书院都吸引着各界人士来访。4月9日上午,胡锦涛到访湖南大学,也参观了岳麓书院。
一座书院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才能有如此强大的吸引?
文脉不绝的“千年学府”
北宋976年,岳麓书院正式创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因此也被称为“千年书院”。
公元1167年的一个秋天,朱熹造访已有191年历史的岳麓书院,张栻接待了他。两位理学大师论学过招,“三日夜而不能合”,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
就在同一年,远在英国的牛津大学创立,剑桥大学比它们晚了42年。世界现存的大学之中,比岳麓书院创建更早的只有摩洛哥的加鲁因大学,它创建于859年。
而到了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改学堂。岳麓书院被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省立湖南大学成立,岳麓书院为其中一员。1986年岳麓书院大规模复修后,成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
目前,岳麓书院既是文保单位,又是湖南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承担着教学功能。现有专职教师23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9人,并有历史学、哲学学科博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硕士授予专业9个。
岳麓书院不仅是在古代书院中难得的一所坚持延续着教育功能的书院,并把在国学等领域的高等教育做大做强了。
而人文景观亦是岳麓书院独特的一景。坐在“爱晚亭”内,你会否想起那个吟唱着“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髯老人?看着“麓山寺碑”,你会否感受到唐代曾任北海太守李邕耿介磊落的风骨?就连书院内的园林建筑,也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与华丽,也不似私家园林的喧闹和花俏,而是内藏着士文化的朴实典雅。
此前,笔者也曾到过岳麓书院。从大门进,经过赫曦台、忠孝廉洁堂、御书楼,再到文庙。当时在文庙大堂的后门,有个一米多高的木栅栏,上有“游人止步”的牌子。再往里走就是明伦堂以及其他教室。据说,在还没分区时,常会有游客在窗外旁听老师讲学,若听到入神之处,还会有人情不自禁地登堂入室。在如此清雅讲学的氛围中,谁不会陶醉其间?
翻看过往参访者题词不难发现,胡耀邦、薄一波、华国锋、江泽民、朱镕基、李鹏、李岚清、贾庆林……都曾“到此一游”。
2005年,中国台湾时任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曾在长沙行中参观了岳麓书院,并题词“湖湘道脉,明德扬善;天下至理,愈辩愈明。”
而历代从岳麓书院走出去的名人,可谓数也数不清,这在书院的大门上,已经有“预告”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不少人认为这是湖南人自信甚至自负的表现。
不过,对此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却认为,其中有误读。他介绍说,上联出自春秋《左传》中“虽楚有材,晋实用之”,清朝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将“虽”改作“惟”,出了上联;学生张中阶根据《论语》“唐虞之际,于斯为盛”对出下联。意思是楚国出人才,这个时代很盛,并不是大家理解的这个地方很盛。
不过清代岳麓书院确实人才辈出,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都在此就读。余秋雨曾评价说:“你看整整一个清代,那些需要费脑子的事情,不就被这个山间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这里是书院,更是孕育并集纳了一代代文人的港湾,并至今见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
书院的两难尴尬
当年,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不同学派“会讲”先河,体现了书院“百家争鸣”、“自由讲学”的特色,使书院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具备了强劲动力。此后,岳麓书院逐渐成为了湖湘学派的重镇和湖湘文化的中心。
从1999年开始,在朱张会讲的地方,岳麓书院效仿当年的讲学形式,创建了“千年讲坛”。知名人士纷纷在此亮相:余秋雨、杜维明、李学勤、金庸、樊纲、张朝阳、傅聪、星云大师……一直延续到今天。每有名人来讲座,都盛况空前,让这座古老书院笑称“防不胜防”。
当年朱张会讲,使岳麓书院名声大噪,古代的每个书院都需要有灵魂人物,才有号召力和吸引力,现在还能找到这样的人吗?
据《瞭望东方周刊》报道,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曾表示,“这个时代确实是缺乏大师的,现在既没有民国初年,有一批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更比不上以前能创立学说的朱熹等人,这是时代造成的。”
那么,民国为何有大师,而现在没有呢?
朱汉民认为,“那时候他们有很好的国学积累,后来又到西方学习,两种文化都很深厚,这个时代如果成为大师,必须中西兼容,现在我们的问题就是,国学根基深厚的人很少了,如果有,起码再过几十年,懂西学的也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去的,无论是学术领域,还是文学艺术领域,都没有普遍认同的大师。南怀瑾也有很多人说不是(大师)。现在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时代。”
作为岳麓书院的管理者,朱汉民将岳麓书院定位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学研究中心。2012年,中国书院博物馆在岳麓书院旁开馆,将书院文化扩展到更全面的领域。但同时他也表示,书院在发展上遇到了瓶颈。
“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很高的自觉意识,而现代教育有强制性,岳麓书院没有自主招生权,只能在体制内进行教学。”朱汉民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传统书院的长处和现代大学的长处相结合。继承岳麓书院的房屋、匾额、碑刻容易,如何将岳麓书院内在的文化遗产纳入到当今大学的现有体制中去,任务仍然艰巨。”教学必须遵守现在大学的教学体制,从而在论文和学分上缺乏独立性。
其实,现代书院都有同样的遭遇,古代修养式教育与现代学业文凭教育的二难困境。
“扎扎实实做好中国的学问”
去年10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开展国学研究课题招标,设立“国学文库”资助优秀国学研究著作和优秀国学博士论文出版。
当时,朱汉民说,“历史上的岳麓书院,就是那时的公共学术平台,中国传统学术的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宗旨的学者、宗师均以它为自己从事国学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平台。我们今天成立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就是希望建立一个面向全国与世界的国学研究与传播的公共平台。通过国学领域的人员招聘、课题招标、著作出版、国学讲坛、国学评奖等一系列举措,建立起这样的公共平台,为做好中国的学问扎扎实实地前行。”
人们对中国文化、国学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都发生过变化。据说曾国藩曾经集苏轼、王安石诗句为对:“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在今天,用这样的眼光看国学的历史,或许也是适宜的。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则也曾表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虽然,过程中会遭遇重重困难,但这样发展的方向,才正是岳麓书院在今天需要传承的历史使命吧。
纸牌屋微信号:zhipaiwu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