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筹看文艺生产方式新变化

2014年03月21日23:28   文化专栏  作者:张慧瑜  

  近几年,借助互联网平台,出现了一种新的融资方式,这就是众筹模式。一个项目策划、一个文化创意,在专业的众筹网站上一经发布,就有可能吸引网友的筹资,从而获得启动资金。对于那些刚刚创业或者还处在“纸上谈兵”阶段的人们来说,众筹确实提供了一种把梦想、创意变成现实的机会。众筹网站最早起源于美国,这两三年国内也出现了一些知名的众筹平台。作为互联网行业的新生力量,众筹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渠道,更代表着一种新的商业文化精神。

  相比一般的商业模式,众筹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一个“众”字,也就是大众性和公共性。第一,众筹的初衷是给没有资金的个人或团队提供项目展示的平台。由于现代商业水平的发展,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经营模式更多地依靠公司和机构。如果说19世纪是个体发明家的黄金时代,那么20世纪、21世纪个人很难凭一己之力完成发明创造,众筹某种程度上给普通人提供了个人创业的可能性;第二,众筹之“众”不仅体现在生产者一方,对于消费者来说,众筹也提供了一种普通人都可以参与的投资模式。由于众筹项目一般不设定金额数量,所以普通消费者只要根据是否对产品感兴趣就可以投资,消费者最终所收获的不只是产品,还包括一种“投资”的快乐和参与感;

  第三,也是最具特色的,众筹不以利润回报作为投资目的。与合法集资、私募基金最大的不同在于,众筹是一种非营利性投资,这主要体现在投资人的回报形式不是分红和利润,而是一种产品分享或非物质性的特殊服务。众筹与其说是一种投资方式,不如说更像预支或预购行为。俗话说“顾客是上帝”,其实,众筹才真正把产品的生产权而非消费权交到消费者手中,因为项目的成败关键在于有没有更多的受众支持、首肯这个“提议”,这就使得人们更加在于产品的创意性和内在价值。这种非盈利性投资和回报模式,体现了一种互联网时代的互助精神和共享意识,也改变了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动力的现代商品经济。这也使得一些公益项目适合用众筹的方式来推广和融资,真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美好目标。

  当然,也正是这种非盈利的融资模式,使得众筹项目的资金规模不可能太大。从一些众筹成功的项目来看,几十万元以下的项目更容易成功,这也使得众筹还不可能取代主流商业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众筹没有未来前景。对于融资难、回报慢的文化产品来说,众筹不失为一种正常商业模式之外的补充形式。据说世界上第一家众筹网站的灵感就来自于为音乐会正常演出而筹集资金。对于一部小说的出版、一部戏剧的演出以及一场电影的拍摄等一次性文化产品的生产来说,众筹有其自身的优势。首先,这些文化消费品具有可展示性,只要有足够好的创意和策划,就会吸引消费者的关注,而文化产品的回报也比较容易实现,投资人可以成为享有“某种特权”的读者或观众,正如经常被作为众筹典型案例的原创动画片《大鱼·海棠》,凭借其出色的中国本土故事以及宣传片所展示的动画技艺,筹集资金158万,这也是目前中国众筹项目中筹款金额比较大的;

  其次,文化产业的特点是投资风险大、时间长、回报率低,这就造成文化投资往往比较保守,籍籍无名的文化生产者纵使有好的创意也很难获得启动资金。比如电影行业的惯例是,一位导演能否获得投资的参照是其上一部电影的市场表现,这对于很多新导演来说能否获得第一部电影的拍摄机会是最难的,众筹恰好可以成为艺术产品的试金石,起码能够看出这个艺术创意是否带来“人气”,已经有“不缺钱”的电影项目也通过众筹来提前宣传和预购;再者,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的消费主体是青年人,不管是网络游戏,还是电影、小剧场话剧,都市白领阶层都是绝对的主体,而能够接受众筹这种比较新的商业模式的也是同一个群体,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艺术产品相对比较容易获得众筹成功,还有一个例子也是动漫产品,动画短片《十万个冷笑话》要拍摄成动画长片,最终募集资金超过100万元,提前50多天完成筹资目标;最后,众筹也可以服务于公共艺术基金。据统计,从2011年韩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众筹”项目达57项,募集资金达2.16亿韩元,众筹已经成为韩国政府吸引民间捐赠的重要模式,这对中国艺术基金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参考价值。

  国内许多众筹网站纷纷打出“梦想成真”、“实现梦想”的口号,这确实契合当下人人都要有梦想、都要坚持梦想的中国梦精神。也许人们对于众筹的认知度还不高,真正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众筹作为一种刚刚兴起的互联网金融形式,已经预示着一种新的商业理念,这就是平民投资的产业模式和平民共享的时代精神。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方式 文艺 从众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