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现代转换很感兴趣

2014年09月28日11:19   文化专栏  作者:纸牌屋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笑言:“感觉传统文化的春天来到了。”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笑言:“感觉传统文化的春天来到了。”

  澎湃新闻记者 苏展

  儒家回归大众视线。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并发表讲话。

  在共产党执政历史上,以一个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身份,出席纪念孔子诞辰的学术大会,这还是第一次。

  9月25日,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物质水平已经有所发展,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就要适时考虑社会稳定、民心所安的问题。”

  “这两本书回去后要仔细看看。”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中国孔子研究院,饶有兴趣地翻阅《孔子家语通解》和《论语诠解》后说。这两本书的作者正是杨朝明。

  谈及当时的感受,他笑言:“感觉传统文化的春天来到了。”

  “我感觉习主席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尤其感兴趣,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他对“礼”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原文是‘要具有社会融入性、时代性,仪规、教法更有实际效果。’比较令人难忘的是,习主席思考文化问题十分深刻,例如他比较关注服饰,我感觉他对‘国服’问题有注意。”杨朝明表示。

  对话杨朝明

  澎湃新闻:您认为习近平这番举动背后有何考量?

  杨朝明:说明中国要大力重视传统文化,社会需要传统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学术大会的举办方是国际儒学联合会,这意味着中国要把儒家文化推向世界。这是一种宣示,向全世界宣示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澎湃新闻:这次出席是继去年十一月参观曲阜孔庙并发表讲话、今年“五四”到北京大学牵手中华孔子学会会长汤一介之后,习近平第三个亲近儒家的“大动作”,您如何理解?

  杨朝明:这些“大动作”显示了国家对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固有价值理性认知。如何理解儒学?孔子的儒家思想学说精华是中华5000年的文化代表,不仅继承了春秋末年以前数千年的文化,而且还已经经过了此后2500多年的检验,是一种价值追求。

  澎湃新闻:但我们也知道几年前,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竖立孔子像一事引来颇多微词,被歪曲解读为“中共在天安门广场树孔子像”。您可否评价一下目前对尊孔的舆论环境如何?是否是回归孔子地位的最好时机?

  杨朝明:儒家思想内涵丰富,而且在不断地发展,在认识孔子思想以及这个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其产生了一些误解,有所偏颇。所以类似出现“孔子像”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很自然的,人们需要一个接受、认识、理解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会逐渐深刻,减少误解。

  澎湃新闻:从1949年成立至今,60多年过去了,您认为是否出现过合适回归孔子地位的时机?

  杨朝明:历史证明,每一个政权建立之后,首先要考虑的肯定是经济,经济发展好了才能谈思想。可以说现在我们国家的物质水平已经有所发展,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那么就要适时考虑社会稳定、民心所安的问题。

  澎湃新闻:习近平在讲话中对当代人类的世界难题有更全面的归纳:“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这些是世界的通病,从您的研究来看,儒家思想对解决这些难题的意义在何处?是不是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杨朝明:上个世纪20年代,有一位叫柳诒徵的先生,他有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论中国近世之病源》,曾经提出“成人”、“不成人”的问题。他说到:当时中国的问题不在于信不信孔子,而在于成人不成人。那些破坏社会国家的人“皆不成人者之所为也”。要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那么必须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使“人人知所以为人”。意思就是让每个人知道作一个社会的人应当如何做。作为一个人,他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自然人存在,他需要对社会负责。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就是一种修身学说,为“成人”的过程提供指导。

  澎湃新闻:对孔子之历史地位的复归,对当下中国意味着什么?

  杨朝明: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修身”。怎么修身做人、怎样为政,是孔子最为强调的部分。

  澎湃新闻:您主编过《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书,也曾向习主席汇报过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是否回忆一下您当时向习主席汇报的情景,有什么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

  杨朝明:整个过程印象都很深刻。我感觉习主席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尤其感兴趣,这是一个很大的议题。他对“礼”也表现出一定的兴趣,当时他说了一句话,原文是“要具有社会融入性、时代性,仪规、教法更有实际效果。”比较令人难忘的是,习主席思考文化问题十分深刻,例如他比较关注服饰,我感觉他对“国服”问题有注意。

  澎湃新闻:您当时的感受是?

  杨朝明:感觉传统文化的春天来到了。

  澎湃新闻:孔子研究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哪些方面?未来会偏重于哪些方面?

  杨朝明:可以说,关于孔子的许多方面我们都有研究。尤其如何提炼孔子的价值观,如何普及传统文化,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进行基础性研究,更重要的是,未来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我们会更加关注。

  澎湃新闻:近年来,传统文化有所回归,但都流于粗糙,过于肤浅。其中包括良莠不齐的书院,以及五花八门的国学大师。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杨朝明:近些年来在回归儒学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世俗化、表面化之类的现象是正常的。以后,随着学术的发展、研究的深入,随着人们思考的进一步理性与冷静,这种现象会逐步得到改观。

  澎湃新闻:前段时间我采访研究经学史的专家汤志钧老先生,他认为经学对中国始终有影响,提出中国的每一代人都要读经。

  杨朝明:我非常同意老先生关于读经的说法。所谓“经”,就是“常”,是不可变的意思。读经贵在体会经义,学习其中的内在精神。我们的传统文化自有其深刻的精髓,当然也有表层的东西,深层次的是价值观。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传统文化 孔子 杨朝明 中国 兴趣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