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建争议:有路灯的碧山一定好吗?

2014年08月08日17:00   文化专栏  作者:旧闻评论  
碧山村路灯争议的发酵,成为乡建知识分子与村民文化区隔的象征。碧山村路灯争议的发酵,成为乡建知识分子与村民文化区隔的象征。

  有关碧山共同体的乡建争论,爆发得异常突然。说是“突然”,是因为这个争论发生在碧山乡建的数年之后,它不是欧宁左靖他们首次遭受“质疑”。而且,在这个争论发生的当口,原先的几个乡建模式出现不同程度的式微,只争论碧山乡建而不关照乡建全景,容易闪失。

  欧宁等人三年前在碧山举行第一届丰年祭时,就已经遇到过类似的质疑声音。那些声音来自于其他的乡建模式带头人,比如台湾的吴音宁、谢英俊等。这些乡建的参与者所提的意见远远超过了本次的水准,但他们提出意见的方式,是乐见其成,希望多一种乡建模式。

  那次采访,同事说的是让我去散散心,属于“自费”参加“艺术圈的活动”,因为南都当时派出去的记者是娱乐部的。全程,包括看丰年祭的表演、诗人与小学生的课堂、在废弃的祠堂里吃自助餐、采访欧宁、听乡建论坛,我都觉得来错地方了。

  和村民聊,他们对碧山共同体不知情,大多数不怎么感兴趣。然而,也有感兴趣的,有村里的退休教师给左靖他们送来了手工绘制的村落地图,画到每家每户、山川走向。对于丰年祭的演出,碧山及县城里的人更像是当做赶墟一样,图个热闹,他们很开心。

  局外人的角色不止是我这么个闲人。在某种意义上,在碧山活动的欧宁左靖及其“一小撮”朋友可能都是。但是,“局外人”是不是就一定值得批评?我看未必。如果以故乡与否来定义“局外人”,一定是不确的,有多少人是“故乡的陌生人”?又有多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乡建无外乎两种,回到故乡与回到他乡进行的建设。乡建中,重返乡村的无论所学专业职业是什么,其实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认知促成了这些人选择乡建的现场,也决定了他们乡建过程中所遇到的壁垒。有什么样的乡建,就有什么样的障碍。

  欧宁左靖在碧山的作为,整理百工、营造酒吧、引进先锋书店、举办艺术沙龙等,遵循的都是艺术家的进路。这个途径值得批判吗?其实也未必。笼统地看,从晏阳初开始,到温铁军、欧宁左靖等等,乡建范围都是术有专攻。这是进入的方式决定的,很难一概而论。

  璧山共同体计划,对欧宁左靖他们来说,是艺术、工作与创造的延伸,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的的延伸。你让他们向吴音宁那样搞在地抗争,像温铁军那样搞乡村民主尝试,像内地那样搞农产品开发,是不现实的。没有一个现成的乡建模式,每一种都是不完美的。

  碧山共同体只是部分地吸收了当地人,或者说在处理与当地人关系时,有以虚幻阐释来营造“共同体”的一面。如果要从社运动员的有效性看,一定不如人意。但批判欧宁左靖仅仅专注于营造“乡建堡垒”时,也应该看到缓慢的成长性,乡建急不得。

  讨伐碧山共同体计划,实在太容易了。所有的批判都是在竞争修辞或辞藻上的高低,实际上并无特别贡献。几年看下来,乡建的类型之间,很少有可以沟通的,乡建是一种孤立无援的内向事业。甚至于,我觉得乡建是不需要批判者的一项行动者努力。

  乡建人物之种种,在解决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上,少有成功,不是前者弃绝后者而去,就是后者一骑绝尘。晏阳初的东西最后也还是没留下来,但他的乡建遗产一直被无差别地赞颂与接受——实际上,现时乡建的成败,已经超出了晏阳初的范围。

  在本次碧山乡建争议中,有个误解成为导火索,那就是:碧山村有路灯会妨碍看星星。欧宁及其他中立的旁观者已经解释清楚,这是批判者搞错意思了,是强加给欧宁的“靶子”。但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被误解与辩解淹没了,其实值得追问:有路灯的碧山一定好吗?

  修路灯的资金是一回事,维护保养、电费支出、路线设计……一只路灯所牵涉的东西基本上可以反映基层政权运作的缩影。这是乡建要承受的吗?恐怕未必是。谁又能敢说,看没被路灯掩映的星星、听稻田蛙鸣虫叫,一定只有欧宁左靖这些艺术分子能欣赏、而村民无感?

  乡建的计划,到底要与村民的生活保持怎样的距离才是合适的?以落入式微的现有乡建类型,难有答案。或者说,真正的乡建还没有开始。只要乡建仍是知识分子在城市理想与田园牧歌之间可供摇摆的“桥梁”,它就难言发达。什么时候,择定乡村,“知识分子农民”的乡建才算开始吧。

  有个对比很明显,说到台湾的乡建都是先谈那个地方如何如何,话题可以就此打住,若再去谈后面营造的那些人,也行;而说到大陆的乡建,都是先列举人如何如何,再去引申到他们在那个地方怎样怎样。乡建中这种被谈论的优先次序,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名词解释:碧山共同体

2011年安徽渔亭镇的碧山丰年祭宣传广告牌2011年安徽渔亭镇的碧山丰年祭宣传广告牌
2011年7月5日,音乐人朱哲琴、艺术家刘庆元、设计师陈飞波和张雷等访问碧山。2011年7月5日,音乐人朱哲琴、艺术家刘庆元、设计师陈飞波和张雷等访问碧山。

  欧宁计划和左靖在碧山村创建的碧山共同体,重新激活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它主要是针对目前亚洲地区迫人的城市化现实和全球农业资本主义引发的危机,试图摸索出一条农村复兴之路。 “碧山计划”于2011年6月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展出,并进一步邀请了国内外的艺术家、建筑师、乡建专家、作家、导演、设计师、音乐人、文化学者,以及当地民间手工艺人和民间戏曲艺人,共同合作举办“碧山丰年祭”,这是一个与乡土材料和乡土生活密切相关的临时展台,包括建筑、家具、手工纸出版物、生活用品、摄影作品以及其他手工艺品的展示,一系列乡建学者和乡土建筑研究者的座谈会,以及丰富的电影放映、戏曲演出活动等。Don’t Believe In Style 创作总监黄志伟与朱哲琴联手,为展出制作多媒体装置。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欧宁 路灯 共同体 争议 碧山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