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五代导演:因为文学,所以经典

2014年06月12日10:56   文化专栏  作者:文学报  

       文/金莹、何晶

       因为文学,所以经典

  今年3月,著名导演吴天明因心梗离世,享年75岁。吴天明是原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在他任职期间,大胆启用张艺谋、周晓文、黄建新、顾长卫等一批有艺术造诣的新人,是不少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吴天明和第五代导演执导的经典电影,大多有着文学的底色。

       吴天明是自学成才的导演,从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受人注目,《人生》是他的代表作,《老井》《变脸》则成就了他艺术创作的高峰。

《老井》剧照《老井》

       电影《没有航标的河流》根据叶蔚林同名小说改编,这部小说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影片展现出水上放排人与大自然山山水水融为一体的自由豪放的气概,显示了质朴无华、亲切近人的生活情致与动人心怀的艺术魅力。该片于1984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夏威夷第四届国际电影节东西方中心电影奖。

       吴天明的电影代表作《人生》则改编自陕西作家路遥的同名小说。小说以改革初期陕北地区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讲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以及感情上的追求与挣扎,尤其是高加林与同村姑娘巧珍、同学黄亚萍的感情纠葛,更是直抵一代人的心灵深处。这部电影在1984年获得了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老井》可说是当时电影现实主义风格探寻的巅峰之作。这部电影根据山西作家郑义的小说《远村》改编,讲述的是八十年代初太行山深处农村青年孙旺泉带领村人打井的故事。当时,第四代导演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电影要“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要从生活中、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剧情在“日常生活”中推进,自然、流畅、毫不做作。《老井》就从普通山里的一群打井求水的最普通的百姓开始挖掘,平铺直叙,故事简单质朴,但戏剧的冲突和矛盾一直存在。

       到了第五代导演身上,文学与电影则逐渐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文学与电影积极互动。这些成功改编自小说的电影,如今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经过电影的再创造,小说有了另一种风格的演绎,亦已为更广大的观众所熟知。

       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同名小说。本片是陈凯歌转型前的一部作品,与早年的《黄土地》相比,主题上在延续陈凯歌一贯的对中华民族命运、前途的思考与探索的同时,更加充满寓意地反思了文化的贫瘠与缺失和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问题。影片中许多自然景物的空镜头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空灵的意境。

《盗马贼》《盗马贼》

       田壮壮的《盗马贼》则以艰涩的电影语言对藏传佛教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反思。《盗马贼》作为中国第五代青年导演探索电影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新颖的电影语言和现代人的视角,探究了人与宗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等等重要的哲学命题。这部电影改编自张锐的中篇小说《盗马贼的故事》。

       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则根据张贤亮的小说《浪漫的黑炮》改编,讲述了一个颇带荒诞色彩的故事。一个酷爱下棋的工程师赵书信因为丢失了一个“黑炮”棋子而发了一封“黑炮丢失”的电报,不幸引起了领导的注意,以为他是间谍,他被暂停工作以至于工厂机器烧毁。最终,黑炮回来了,大家虚惊一场。现实生活中处处有荒诞,黄建新采取黑色幽默的方式加以提取、嘲笑以及自嘲,用一种近乎无奈的黑色幽默态度审视“黑炮事件”和“赵书信性格”,从理性角度剖析生活,在现实感和历史感高度逼真的基础上,探求生活真谛。小说本身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电影保留了一定的批判性和自我思考,也使这一矛盾相对柔和。

       张艺谋的《红高粱》为中国电影夺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级大奖——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这部电影改编自作家莫言同名中篇小说。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力之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堪说达到了无以复加的极致。此外,因巩俐是本届电影节评委,本届电影节评委展中的这三部电影《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也是张艺谋的作品。其中《秋菊打官司》故事改编自陈源斌的小说《万家诉讼》。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根据江苏作家苏童的《妻妾成群》改编,《菊豆》改编自刘恒的小说《伏曦伏曦》。

       向大师致敬


       历年电影节上一直备受关注的“向大师致敬”单元,今年除了吴天明和第五代导演的展映,还将带来罗伯托·罗西里尼、阿伦·雷乃、马龙·白兰度、姜文等优秀影人的影展。在这些大师影展上,我们也能找到不少经典的文学作品。

       “如果一定要为西方电影从古典时期转为现代时期寻找一部电影作为划时代的里程碑的话,那么这部电影无疑应当是《广岛之恋》。《广岛之恋》以其现代意义的题材,暧昧多义的主题,令人震惊的表现手法,与新小说派的紧密联结,在多重意义上,启发和开创了现代电影。”有评论者如是说。而这部由阿伦·雷乃执导、上映于1959年的影片改编自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法国女演员与日本建筑师之间的爱情故事。大量闪回画外音,象征与隐喻镜像语言,意识流结构方式,时空交错剪辑,独白叙事视角、心理化人物塑造等等方式,让这部电影成为西方电影从古典转向现代的里程碑。

《去年在马里昂》《去年在马里昂巴》

       同样由阿伦·雷乃执导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则是法国新小说的代表人物罗伯·格里耶受导演之邀创作的所谓“电影小说”。这部可以贴上法国新浪潮、黑白老片、文艺片名导、作家电影、叙述时间和空间错乱等标签的电影,可谓“文艺片中的文艺片”。看过小说之后再看电影,或者反过来,都有益于更好的相互理解。

       马龙·白兰度的影片《现代启示录》则是根据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的名著《黑暗的心灵》改编的,电影把原小说的背景从非洲搬到了亚洲。电影的拍摄固然和当时对越战的反思有关,但其实就根本而言,战争只是一个背景,电影所要表现的核心在于对于自我的反省,特别是对于西方文明的反省。而反映上世纪50年代初期纽约码头各种势力互相斗争的《码头风云》,根据纽约《太阳报》撰写的有关码头的报道文章改编而成,艺术风格具有半纪录片特色,外景全部实地拍摄,几乎所有的场面都呈灰暗调子,凄凉阴冷,与主题十分吻合。影片荣获第2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故事剧本、最佳男主角等8项大奖。

       此外,姜文作品回顾展的三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太阳照常升起》《让子弹飞》也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短篇小说《动物凶猛》,对于上世纪70年代成长在北京的人们来说,小说和电影都能引起极大共鸣。该片一上映便获得了巨大成功,以至于国外媒体盛赞“《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当年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江苏女作家叶弥的短篇小说《天鹅绒》。《让子弹飞》则改编自四川老作家马识途的小说集《夜谭十记》中的《盗官记》。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电影 导演 文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