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黄西:一个生化博士的逆袭

2014年06月06日10:48   文化专栏  作者:纸牌屋  
黄西黄西

  撰文/孙丹

  “看这打扮,我都怀疑我是卖楼盘的。”

  白衬衣配上黑领带、黑西装、黑皮鞋,将本就清瘦的黄西,包裹得更显单薄。也难怪网友们在微博上纷纷吐槽,“看身形就知道,肯定忙着卖楼顾不上吃饭。”

  “不爱抖机灵,或者调侃什么,对谁都老实得有点谦恭。”这是柴静对同事黄西的印象。

  不少人说,生活里的黄西没那么好玩,只是很随和。

  可采访时,当他笑着露出那经典的大板牙,偶尔冒出一两个冷笑话,还有那厚如瓶底的眼镜片儿,不时提醒着你,哦,他就是那个说脱口秀的生化博士。

  6月5日,黄西带着“开什么国际玩笑”2.0升级版来到上海,接受了纸牌屋记者的专访。

  并非天生爱说笑

  黄西身上贴着不少标签:“海龟”、主持人、脱口秀、生化博士……这在很多中国家长眼中,都是成功的象征。

  可不知道的是,黄西小时候学习并不太好。在看重分数的环境里,成绩不好的孩子,大多沉默寡言。

  那时和如今舞台上、电视里一个人撑起一场秀的黄西,截然不同。

  初中时,很多教室光有窗户架子,没有玻璃,趁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功夫,黄西会从窗户跳出去,下课前再跳回来,出去也不干嘛,就“玩玻璃球,拿着刀片在地下扎”。高中时旷课,他会一个人在长长的江坝上来回晃,“我总想让任何人都不要注意我”。

  逃学、请家长、挨罚站、成绩垫底,都是家常便饭。

  同其他父母一样,黄西的父亲也希望孩子争气,不时会拿弟弟和“别人家的孩子”来对比。

  “为了让我取得好成绩,我爸用上了各种方法。但我父亲从来没有利用内疚感逼我学习。有些家长会说,你看,父母为你做了这么大的牺牲,我父亲从来没说过。”

  回想过去,黄西觉得父亲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随后,黄西从吉林大学读到了中科院硕士,再读到美国莱斯大学生化博士,俨然从一枚“学渣”进击成了“学霸”。

  毕业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拿到了美国绿卡,妻子也在美国安顿了下来,似乎一切都上了正轨。生活刚刚准备展开美好的画卷,是什么让这个在实验室忙进忙出的博士,动起了说脱口秀的念头?

  “我发现我对这些东西比对DNA更感兴趣。工作后也想多了解一下社会,同事带我去听一场脱口秀演出,便开始感兴趣了,但当时自己也没有想做,总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有些想法可能在舞台上呈现更有意思。”

  那一场演出便在黄西的心里埋下了种子。在美国休斯敦工作的公司倒闭后,黄西又在波士顿找了工作。换了一个城市,他总觉得应该干点新的东西,于是参加了一个脱口秀学习班。

  “不务正业”玩成正业

  开始,黄西也只是把学习脱口秀当做爱好,打算做一段时间玩玩。

  “后来觉得,做这个也挺有意义的。因为当时在美国,中国人挺努力的,但你永远是被忽视的一个群体。所以我觉得,应该用一些故事讲出来,这也是一个动机。”

  其实,黄西一直对幽默感兴趣。还在吉林大学时,他就喜欢写笑话、讲笑话。而到了莱斯大学时,为了排遣无聊时间,他开始从马克·吐温与伍迪·艾伦的作品中,了解美式幽默与笑话。当时,他还报名参加写作创作班,不幸被拒绝,原因是文笔不够好。

  “哪怕成功的几率是百万分之一,一百万分之一也好,我觉得做起来也很有意思的,我就做了”。

  黄西把爱好玩得越来越认真,第一次登台是在2002年。要知道,在美国由白人和黑人瓜分天下的脱口秀领域里,亚洲人很难立足。“当时很不容易,因为人家不愿意提供机会。”

  努力地在笑话题材上创作,有时写100个笑话,只有一个好笑,但黄西依然坚持着。

  白天是一身白褂的科学家,晚上则在俱乐部里说脱口秀。美国的同学对此很不理解,也很疑惑,认为黄西是在“不务正业”。

  然而,移民题材,配上货真价实的外国口音,黄西很快引起了美国观众的兴趣。他曾打入2003年波士顿国际喜剧节的决赛。

  妻子金研也很惊讶,“第一次在俱乐部看他演出时,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的勇气,面对这么多人说脱口秀。后来大概有三四个月没去,再去看时,会在心里突然‘哇’出声来,没想到他进步这么快,比以前的效果好太多。特别是他自己写剧本后,效果更加好。”

  2005年,帮“大卫·莱特曼秀”发掘人才的布瑞尔在波士顿听了黄西的表演后,决定培养他,要求他不时送一些表演的新材料。

  观察了三年后,布瑞尔觉得时机已成熟,让黄西设计了一套节目,为“大卫·莱特曼秀”试镜。在电视荧幕上亮与一般秀场完全不同,必须精心设计。于是,合作开始了,布瑞尔把黄西写的几则笑话做了次序上的整理,更具有节奏感,也指导了一些说笑话时的节奏。

  2009年4月17日,在“大卫·莱特曼秀”上近六分钟的演出,收获了热烈的反应,黄西一炮而红。莱特曼也非常欣赏,罕见地拉着乐得不知所措的黄西一起谢幕。

  而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发生在2010年,黄西登上了美国记者年会的舞台,用20分钟的单口相声逗乐了美国副总统拜登。从此,黄西成为了众多喜剧迷心中的“神秘人物”。

  一边工作,一边做脱口秀,一晃八年过去了,此时的黄西在脱口秀的舞台上,已然脱胎换骨。2010年,黄西辞去工作,开始了全职脱口秀的人生。

  回国发展成家庭转折点

  当黄西以主持人的身份,在央视二套《是真的吗》节目中亮相时,国内很多观众都会疑惑,这个人是谁?

  原本已在美国打开了脱口秀市场,为何会选择回国发展?

  面对每次采访都会被问及的问题,黄西都会笑笑,然后认真地回答。

  “脱口秀在美国比较成熟,但在不成熟的市场里,机会也多。所以我觉得,在国内发展一下脱口秀也挺有意义。而且这个领域这么新,你要是想做出一点什么,机会也大。如果能够推波助澜一下也挺好,其实在北上广也有一些脱口秀俱乐部。在其他城市,也有白领下了班自己搞个脱口秀,讲讲段子,娱乐一下。”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举家搬回中国绝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妻子金研告诉记者,一开始,是黄西在中美之间来回奔波,并没有搬回来的打算。

  “波斯顿爆炸案时,刚好黄西要从美国飞中国,波斯顿飞不了,只好转机到洛杉矶,但洛杉矶大雪也飞不了,折腾了很久,我的心也一直提着,很担心。为了安全,也为了黄西不要这么奔波劳累。我突然意识到,家庭才是最重要的。”

  而刚好儿子要上小学一年级,正好可以回国学习中华文化和中文。于是,回国不仅是黄西发展的转折点,也是这个家庭的转折点。

  如今回国后,黄西每周会抽出时间陪儿子游泳、去公园。儿子很快融入新环境,交到新朋友,也是令金研开心的事情。

  用脱口秀的方式来做主持

  近年来,美国情景喜剧的流行,给国内观众打开脱口秀的窗口做了铺垫。

  “里面很多幽默的感觉,跟脱口秀的思维方式很像,通过逻辑来搞笑,通过观察生活,来说段子。”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脱口秀明星,国外很多脱口秀演员到后来都变成喜剧演员或者导演、编剧。但是,情景喜剧和脱口秀还是有区别。

  黄西解释道,“脱口秀更多的是个人展示,个性比较强。你上台十几秒、一分钟之内,要让大家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幽默感。情景喜剧只不过是把几个人的幽默感同时展示出来,然后看他们的互动。”

  “所有的喜剧都必须是让观众引起共鸣。”中美之间的文化差距,是在两地说脱口秀最需要注意和调整的地方。

  对此,黄西并不觉得是个障碍,“我是24岁才出国的,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变化,这些都可以编成段子,很多东西可以通过喜剧,通过一个比较不同的角度来看,看生活,看社会。”

  而以脱口秀的形式来主持节目,却是头一遭。

  “我在央视也算是一个奇葩吧,普通话说的不好,怎么能去央视主持呢?我也没想到央视会批下来。”

  同样对此惊讶的,还有黄西的父母。

  当时,有亲戚朋友跑到黄西父母家祝贺,“哎呦,你儿子上央视了。”黄西的父亲还开玩笑,“我们地方看不见央视,看不见中央台”。

  从脱口秀到主持人,黄西觉得,自己现在有了“上道”的感觉。

  “比以前感觉好多了。以前是,如果需要讲段子的地方肯定没问题,但如果需要介绍、串场之类,就比较费劲。现在稍微容易点,说起广告词也挺溜。有时候,我说完还加一句,大家好,欢迎收看XXX独家冠名播出的XXX节目,我是华少。”

  聊着聊着,黄西会扔出几个笑话,倒也引得周围工作人员一乐。

  “央视希望我保持自己的风格,但央视对普通话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我得很注意。可是,我们老家连平卷舌都不分,从小到大就这么教育我。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老师说话都不标准,语文老师上课时讲,下堂课是体育课,大家出去‘卷足球’去,都不叫踢足球。后来换了个老师是山东人,上课百分百的山东口音。后来一想,也有道理,孔子是山东人。”

  当被问及对身上的标签,最喜欢哪一个时,黄西想了想说,“还是更喜欢脱口秀演员”。

  对话黄西

  升级版亮点?推出英文段子

  纸牌屋:这一次脱口秀相比于去年那场是2.0升级版,听说会添加一些英文内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什么亮点?

  黄西:一个是我回国以后的一些观察。比如男女有别,男的一些举止行为和女的不一样,我可能稍微总结了一些;另外再加一点英文的东西,大概有1/3左右的内容。

  这次来上海另外一个亮点就是,这次我可能会带一两个新秀,这两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在北京和其他城市也做了很多场演出。我想请他们作为演出嘉宾。既给我添色,对他们也是一个机会。

  纸牌屋:对那些不太熟悉英文的观众来说,英文的“包袱”会不会比较难理解?

  黄西:去年,我没有安排英文脱口秀,演出结束后问观众,你们想不想听一点英文的?大家想听,然后就讲了一下,发现对一些段子大家反应还不错的,但我不会讲只有美国人才能听懂的段子。

  我会加一些中国的故事,但更多可能还是讲在美国发生的事。因为你在中国,用英文讲中国的事,会觉得有点别扭。毕竟不是英语角。

  对于理解上的问题,会有一点点担心。比如,一个包袱太小的话,我可能会和大家解释一下。昨天我们也商量了,这不是英文专场,让大家稍稍体会英文脱口秀的风格就可以了。

  纸牌屋:最近,您的工作室也在着手做一些脱口秀的活动,会邀请其他人来说脱口秀?

  黄西:现在是两个活动了,一个叫“和黄西说脱口秀”,这个是想借助一些电视网络名人来参与,上次邀请了崔永元,后来东东枪也有来,以后可能陆陆续续会叫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来讲,主要是扩大一些脱口秀的影响力。

  另外一个就是“说笑空间”,这个是开放性质的,新手可以上来表演几分钟,然后叫有经验的演员也来说一下,是比较放松的一种语言模式。

  纸牌屋:是否也想打造像美国脱口秀俱乐部那种模式?

  黄西:在美国,脱口秀俱乐部是固定的场地;在国内,脱口秀俱乐部是一个团体,会在不同的地方演。

  我想搞一个比较松散的团体,没必要一定得跟着我走。只想有个机会练一下,偶尔互相娱乐一下,扩大一下脱口秀的影响。毕竟,你做的越多,大家就越了解它,知道是怎么回事。大家有兴趣参加,只要在微博上报名就可以了。

  纸牌屋:现在大多是您自己在创作素材,有没有想过以后组织一个团队?

  黄西:其实电视节目都有自己的团队,有明星,有编剧……脱口秀大部分都是自己在做,可以有团队,大家一起发展,但是很难。

  我也在想形式,我尝试过一两个,效果还不错。我可能以后也会朝这个方面做一下。比方说,是以点评的形式,或者有时候一个段子讲的比较冷,没意思,上去几个人弹吉他把它唱出来,或者是做个小采访的形式。

  小采访的形式去年我在上海也试过,在观众席里采访,大家还很喜欢的,因为一直在舞台上演,枯燥了些,采访效果也不错。

  脱口秀太冷?需要想一想

  纸牌屋:国内很多人喜欢热热闹闹的感觉,可能脱口秀有点不一样,会和那种热闹的小品、相声不太一样。

  黄西:我就是建议大家去看,体会一下,因为相声说是热闹,但铺垫很长,上台以后慢慢悠悠的讲,我今天很高兴来到这儿,我跟大家说一段相声。相声讲究的是说学逗唱,它很长时间就在一点点铺垫,它在铺垫上技术含量也很高。

  脱口秀基本上上来就讲段子。所以你说哪个更热闹,这个难讲,脱口秀的包袱更密集一点,一个包袱接着一个包袱。但至少有一部分的脱口秀比较冷幽默,需要你稍微想一下再笑,或者是产生共鸣以后那种笑。

  这两种形式还是很不一样的。中国人还不是特别接受一个人(说脱口秀)。周立波偶尔还会唱几句。这在美国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他们觉得脱口秀就是要讲段子,你要唱歌的话,会觉得你这个人特别不专业。在国内就不一样了,国内是你有什么绝活就使什么。

  纸牌屋:由于中美文化不同,笑点也不同。可能有人会说,中国人笑点很高,有些外国人觉得很好笑的,中国人会觉得好像也就这样。

  黄西:这个主要是文化上的事,他们觉得好笑的东西,你觉得很简单,那后边的文化背景,你不知道。他们说中国人的笑点高,怎么解释笑点高?我到现在不是特别理解,笑点高,笑的是什么呢?我们经常是那种特别直白的笑话,笑得也很厉害,你说这是笑点高还是笑点低?我也搞不清楚,可能还是文化的事儿。

  纸牌屋:你之前在书上写,“死亡容易喜剧难”,您觉得喜剧最难的点在哪儿?

  黄西:最难的点就是找到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定位在哪儿,这个定位是不是观众喜欢的风格?知道自己是谁,观众能不能接受?这两点把握好就行,把握不好就非常痛苦。

  我之前跟黄宏聊天,当时他讲喜剧的四个阶段:噱头、滑稽、幽默、智慧。我觉得如果这场戏里,能把这四个元素都放到里边,肯定是一场非常成功的喜剧演出。但这很难。

  纸牌屋:很多小品和相声演员是通过“春晚”走红的,您现在也在央视做主持,是否想过准备节目上央视春晚呢?

  黄西:我是希望能上。因为脱口秀还需要一个大事件,才能在中国观众中火起来。就跟80年代的相声一样,通过春晚、广播,普及起来。脱口秀还需要这么一个契机,才能拓展。

  纸牌屋:但“春晚”的舞台形式和风格与脱口秀有一点距离?

  黄西:对,“春晚”的声音特别大,“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脱口秀要上“春晚”,需要一个噱头。

  其实这跟观众的欣赏习惯也有关系。观众习惯声音比较大,习惯绚丽的舞台,这些已经很吸引人了。脱口秀呢,需要人集中精力地看,然后想,这个比较难一点。倒也不是不可能,找到合适的形式也可以。

  脱口秀“上网”?正在寻求合作

  纸牌屋:您现在是央视主持人,但有网友说,大家对您的节目的关注度,没有对脱口秀的关注度高?现在提到您,还是主要说脱口秀。

  黄西:这个也是我自己定位的。首先,我是脱口秀演员,这个节目叫我去当主持人,就是想用脱口秀的形式来主持、串场,而不是一个脱口秀节目。所以,我现在也在跟一些卫视和网络平台在谈,想做一档纯粹的脱口秀节目。

  纸牌屋:因为电视呈现的效果跟脱口秀现场效果不太一样,在这其间会不会遇到转型的问题?

  黄西:其实,我在国外做那些脱口秀,都是在电视上做的。电视的把握、调度就很快,当时的记者年会就是现场直播的,现场直播也能把观众调动起来,所以还需要一些制作方面的技术帮助。要看看能不能跟国外一些搞设计的合作,或者是在国内多做几场找找感觉。

  纸牌屋:是否担心过,如果搬到电视、网络上,由于更新频率很快,一旦慢了关注度就会少,但更新快意味着内容要非常丰富。

  黄西:这也是看电视台或者网络平台,可不可能花力气做精致的节目。国外有的节目能一做三四十年,为什么?主要是他们投入很大,光写手就十几个,团队特别精干,上午还录制节目,下午就播出了,非常快,非常专业。那是要看大家有没有这个信心,或者有没有资源。一个人的话,就只能做自己的专场。

  从零开始?成功没这么容易

  纸牌屋:从您的经历来看,您是能沉得下心的人,和现在社会上很多浮躁的气氛,比如第二天就能发家致富,有些急功近利的心理,不太一样。您怎么看这些现象?

  黄西:我觉得,这些人如果没有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也不会有这么多人创业。任何事情都是一个淘汰的过程,做脱口秀也一样,急功近利的人太多了。

  在美国也一样,大家恨不得我明天就上电视,成名,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不多,跟创业是一回事。创业辛辛苦苦做很多年,最后都不做了,再到下一个公司,再淘汰一批,他们是不同的路子,浮躁的心理其实哪儿都有。而且机会越多,浮躁的心理也越强。社会浮躁确实是一个挺可悲的现象,但也说明中国是处在这个阶段:机会多,大家想抓住这个机会,多做一些事情。

  我回国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这个,大家都想做事。在美国呢,这股劲从90年代以后,没怎么见过。

  纸牌屋:您经历了中国式教育,也出国读了博士,您对现在80后、90后有没有一些建议?

  黄西:别创业了,去考公务员。“家里藏了上亿元的现金”,“跟下属开房”之类的新闻,我一看,这谁能不想考公务员啊?(开玩笑)

  我觉得,创业还是值得的,最起码创业没成功,这里面学到的东西,对自己的将来在公司工作也有帮助。如果能做成那最好。不依赖别人,那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事儿。

  纸牌屋:您当年说脱口秀是从零开始,在一个领域中,从零开始,您觉得需要注意些什么?

  黄西:从新的领域开始,确实得沉住气。就比如创业的过程中,你发现,我们俩同时开始,他做的比我大,这些都没有用,他有可能今天做的比你大,明天别人就把他忘掉了,这种事情太多了。所以一定要关注自己的成长,这是最重要的。

  把浮躁的心理变成一种动力,自己每天需要做的小事,具体的事,不要太着急,急着把事情做大,要把基础打好,之后的事其实都好办,不要嫌事小。因为觉得这个事太小,我不想做,有些很小的事可能会给你很多启发。哪怕是明知希望不大的事,你用心做,做成以后你的收获才是真的,要不然你三心二意做了以后,你也不知道是自己没认真做呢,还是不适合自己,这才是浪费时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黄西 脱口秀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