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的好书都在这里了

2014年05月08日10:30   文化专栏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春色正撩人,且把书来读。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新京报》春季好书评选揭晓时刻啦!4月29日,书评周刊的同仁与11位评委齐聚美术馆后街的一家咖啡厅,一起畅谈过去4个月里,大家心目中的好书。在3个小时的讨论里,同声的称赞和观点的交锋相互穿插,目的只有一个——把这一季度的好书分享给更多的爱书人。

  【文学】

  ◎《1966年》

《1966》封面《1966年》封面

  作者:王小妮

  版本:东方出版社2014年1月

  1966年,中国正步入一场革命,此时王小妮11岁,她看到许多,听到许多,这些记忆在1998年和1999年结晶成11篇短篇小说,又在今年集结出版。不同于或惨烈或悲情的文革叙事,王小妮在书中展现了11个普通人在那一年的日常生活。

  书写这些故事的时候,王小妮的笔调冷静、节制,正如文学评论家李静所言“隐藏之物多于可见之物”,但这隐藏之物中却氤氲着极大的温情,让你在阅读时不经意便感到某种刺痛,为汹涌的历史给普通人带来的讶异与伤痛而唏嘘不已。

  【艺术】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

《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荣荣的东村:中国实验艺术的瞬间》

  作者:巫鸿

  译者:毛卫东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被人广为熟知的当代艺术群体是“圆明园画家村”,这一群体中的很多人现在已经拥有庞大的艺术资本,甚至获得了艺术明星的光环。但就在同一时期,另一个艺术家群落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与谈论,这就是“东村”。

  巫鸿的《荣荣的东村》可以算作国内出版的第一本关于东村历史的著作。巫鸿选择“东村”的一个艺术家荣荣入手,通过其照片、信件、日记来串联起整个东村群体的创作,还原了每个重要行为艺术背后的过程、动机与目的。像所有海外史学家一样,巫鸿的历史叙述生动、平实、入情,而他将由个体经历建构起一个群体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也十分值得借鉴。

  【生活】

  ◎《田园之秋》

《田园之秋》《田园之秋》

  作者:陈冠学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4年2月

  上世纪80年代,台湾乡土散文兴起,其中最重要的著作便是陈冠学的代表作《田园之秋》。与同时期众多描绘山林田园生活的作家相比,陈冠学显然走得更远,他1934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在辗转做过编辑、教师多年后,他于上世纪80年代辞去教职,重归田园,过起晴耕雨读的书生农夫生活。

  散文集《田园之秋》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一年中从初秋到晚秋的田园生活,有农时农事的记载,有自然美景的描绘,也有晨昏读书的心得。陈冠学曾师从牟宗三,专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所以《田园之秋》不只是田园生活的记录,其中作者也常常用老庄思想来批判现代政治文明,反思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

  ◎《一日一花》

《一日一花》《一日一花》

 

  作者:(日)川濑敏郎

  译者:译者: 杨玲

  版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

  近两年的连续雾霾天气,在图书市场也激起了连锁反应。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我们重新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在被大自然逐渐抛弃时,我们才反过来对大自然重新心生崇敬。在这时,这本《一日一花》走入了我们的视线。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花艺大师川濑敏郎。他的“一日一花”行动,开始于东日本大地震后。他用古老、质朴、布满历史痕迹的器皿当做花器,依据时节到山野里找寻最当令的花叶,融入花器中,并在网络上连载。在插花过程中,插花者本人也收获了对生命的思考。在寻寻觅觅中,他发现那些被鸟啄虫蛀、濒临枯萎的花草,比美丽绽放的花朵更加引人入胜,更能让他体会生命的无常、顽强以及执着。

  【儿童】

  ◎《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

《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物种起源(少儿彩绘版)》

  作者:苗德岁

  版本:接力出版社2014年1月

  2012年10月,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公布的最具国际影响力十大科普书籍,《物种起源》排名首位,但是这样一本重要的科普书却并不适合孩子们阅读。好在我们有苗德岁。由他来完成这样一本少儿彩绘版的《物种起源》,其实是个相当适合的人选。首先科学是他的专业,他曾获怀俄明大学地质学、动物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博士后。而且,他也一直热爱文学,他从小梦想成为一名作家。

  大洋岛上为什么没有青蛙和老虎?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植物之间为什么也会打架?在苗德岁一个个的提问和解答中,孩子们的求知欲被一次次勾起并得到解答。也许多年后,当他们长大时才会明白,自己在童年时借着苗德岁的手,已经向达尔文的研究靠近了那么那么多。

  ◎《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

《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我的第一本艺术启蒙书》

  作者:(法)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

  译者: 李钰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

  贝亚特丽斯·丰塔内尔一定是个很有意思的童书作家。她的两个优势成就了这本书——她对儿童心理的把握,以及她对艺术本身的无限热爱。她把这本书本身构建成了一个理想中的博物馆。按照时间顺序,她带着孩子们在“博物馆”里游荡,从史前人类的洞穴笔画一直逛到当代装置艺术。但丰塔内尔的目标显然不仅仅是只为孩子而写作本书,她在序言里也提及了“大读者们”,如果生长在一个幼时艺术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域,这本书显然也可以让成年人也来一次艺术的普及之旅。

  【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

《面向个体的教育》《面向个体的教育》

  作者:李希贵

  版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

  李希贵是北京十一学校的校长,日前北京十一学校正在进行“大改革”,而且李校长的新政,也正在成为教育界谈论的焦点话题,《中国教育报》头版连续多日就这个话题发起大篇幅报道。

  《面向个体的教育》是李希贵作为校长的“治校心得”。对习惯从一般公立学校了解中学生群体的人来说,十一学校简直是一种异数——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升学率又高得出奇,校园管理遍地“看得见的民主”、“看得见的平等”。“校园不比森林,我们没有权力通过竞争去实现优胜劣汰,而是要发现每棵树独特的生存需求和生存价值”。李希贵说。

  【社科】

  ◎《公共舆论的力量》

《公共舆论的力量》《公共舆论的力量》

  作者:A•V 戴雪

  版本: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

  定价:39.00 元

  《公共舆论的力量》集中论述的是19世纪英国法律与公共舆论之间的关系,其专业程度与论述对象,似乎离我们颇有距离。需回到历史现场,才能惊觉两百年的历史风尘并未将我们与过往的迷津全然隔离。

  年老的戴雪在20世纪初写就的这本书中哀叹,自由若被权力以国家之名所解除,人的价值、尊严与创造力便会随之逝去,国将不国。每个时代都有一些饰演真理的荒诞偏见,亦都需有心护佑一些人之存在的必要价值。制度的存在与变迁,依赖人类的情感与思想。无知并不可怕,燃灯点火即可照明;偏见却强劲有力。若问意念纷杂的转型时代,究竟会塑造怎样的历史。这恰好是戴雪在此书中循循诱导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作者:徐贲

  版本:中信出版社2014年1月

  徐贲在美国大学里教说理写作已经20多年,这成为《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一书的部分写作来源。

  在当下中国,人们大多不能理性探讨、对话,更没有耐心倾听他人,“霸气、含混、反逻辑、少理性的语言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深入公共文化肌理的普遍痼疾”,讨论交流看似热闹非凡,实则鸡同鸭讲,自说自话,各为孤岛。从这个角度来说,徐贲这本书不仅是人类普适价值在公共说理层面的阐述,更针对说理能力及说理环境的欠缺这一病灶,展开公共说理教育,为中国社会插入一根渡人银针。

  【历史】

  ◎《王明年谱》

《王明年谱》《王明年谱》

  作者:郭德宏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

  作为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王明多年来一直被污名化,其人其事却少有人知。郭德宏先生集二十年来研究之力,以88万字的篇幅,将王明的生平事迹,所作所为做了较为清晰的展示。

  作为年谱,本书除了罗列王明的言行、事迹、文章、诗词等等之外,还大量吸收了高华、杨奎松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将这些学者对于和王明相关的党史问题上的各种观点,均一一呈现。这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王明,观察中国革命,以及党内斗争。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

  作者:宫本一夫等

  译者: 吴菲等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对于中国的历史学家而言,以个人之力,写一部获得学界和读者认可的中国通史,无疑是一个光荣的学术使命。然而,现实的情景并不让人乐观:老一辈学者的著作毕竟是时代的产物,近年来出现的众多考古成就和研究成果,并未被吸收进去;后辈学者则囿于意识形态的藩篱,不敢越雷池一步,写出的著作很难令人满意。

  反倒是国外汉学家合作完成的“剑桥中国史”,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虽然是一部多卷本的通俗历史著作,就学术层面而言,无疑提供了欧美学者之外的新视角;但更重要的是公众层面,本书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经济】

  ◎《反脆弱》

《反脆弱》《反脆弱》

  作者: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译者: 雨珂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4年1月 定价:68.00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善于制造概念。在上本书《黑天鹅》中,黑天鹅指不可预测的重大稀有事件,它在意料之外却又改变一切。其后续著作《反脆弱》所定义的“反脆弱性”,是那些不仅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而且需要这种混乱和波动才能维持生存和实现繁荣的事物的特性。

  人类偏好秩序和稳定,然而,只有变化是永恒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才是当今世界的本质。反脆弱性是一个超越复原力和强韧性的概念。复原力只是事物抵御冲击,并在重创后复原的能力;而反脆弱性则进一步超越了复原力,让事物在压力下逆势生长、蒸蒸日上。显然,这种遇挫愈强意味着更为主动的“以变应变”,在不断受挫中,仍傲然矗立于潮头。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好书 推荐 中国 作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