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副总编徐行:又一位媒体人走了

2014年05月06日13:09   文化专栏  作者:纸牌屋  
徐行生前的合影徐行生前的合影

  撰文/胡攀 李闻莺 张似东

  又一位媒体人走了。

  5月5日下午,杭州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都市快报官方微博发布《讣告》——我们万分悲痛地泣告:都市快报创始团队成员,优秀的新媒体项目带头人,副总编辑徐行,因抑郁症,于2014年5月4日下午,永远离别了人世,年仅35岁。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朝夕相处奋斗不息的好同事痛心不已。

  徐行是前天(4日)下午被发现自杀的,紧急送往医院后,终因抢救无效死亡。知情人士称,他患有抑郁症,今年1月开始整夜失眠至今,吃安眠药也没用;胃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烧灼感。

  他是优秀媒体人,他是同事口中的“好领导”,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35岁。

  对不起,是徐行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话。

  对不起,也是他的同僚,都市快报主编朱建要对他说的。

  “这是一个冰冷而坚硬的噩耗。”都市快报主编朱建5日上午发表长微博,缅怀这位已经永远离去的同事和战友。他自责,自责自己没有早一点看出徐行的疲惫。

  “你太优秀,所以要扛的担子就越来越重。你太尽责,所以就把自己逼到了无人理解的死角。”

  难忘那半头白发

  在网上能找到徐行的一段视频。这段视频是2010年7月时,徐行在2010夏季房地产高峰论坛上的演讲。他负责解读一份由都快在线旗下快房网所作的一份杭州楼市半年报。

  画面中的他很清瘦,一件干净的白色polo衫松松垮垮地搭在身上。他戴着金属框的眼镜,眼镜很少从讲稿上抬起来。

  4年前的他,头发颜色有些淡。语速很快,声音温和,却清晰有力。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是徐行在复旦大学时的同级校友。在最近几次和徐行的见面中,这头白发,让他感叹:“这位兄弟,年纪轻轻,就半头白发。”

  徐行的白发,也刺痛了朱建。4日傍晚,朱建赶到医院,徐行的母亲掀开盖在徐身上的蓝色薄布。他说,徐行的头发灰白而倔强,脸上的泪痕像白光一样刺目。

  徐行的工作很“辉煌”。

  1999年1月1日,都市快报创刊。都市快报创刊于1999年元旦,其官微介绍,该报在全国晚报都市报竞争力排名中居全国第二、浙江第一;在世界日报发行量百强中的最新排名为47位。

  徐行是《都市快报》最年轻的编辑主任,也是最年轻的副总编。6年的时间,他从社会记者转型到财经记者,再到编辑主任,去年年底从编委升为副总编。他曾独家报道过杭州湾的跨海大桥,组织采访过杭州地铁。

  他得过很多奖。2007年浙江新闻奖评选时,他编辑的作品《新丰小吃告市民包子小了》获得专业报、都市报消息类二等奖。09年度浙江新闻奖和10年度杭州新闻奖中,徐行代表都市快报入选。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度“双十佳”评选名单公布的时候,徐行也在其列。那时,他任都市快报经济新闻部编辑主任。

  这次评选中给了他这样的一段介绍词。

  “他是都市快报中最年轻的编辑主任。1年的社会记者、3年半的财经记者、1年半的编辑主任。6年多的成长史里,快报给了他许多舞台:第一次采访APEC会议;独家报道杭州湾跨海大桥;组织采访杭州地铁……他做到了。在’浙江龙盛股票即将上市全流通’的新闻里,他发现了’30年老会计成为800万富翁’的线索;在今年这个月饼’瘦身’年里,他引导记者找到了‘一只榨菜月饼涨了2角钱一盒精装月饼跌了2731元’的故事。”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强大的工作量。

  徐行很拼。

  在担任编委时,徐行分管经济部和新媒体。升任副总编辑后,分管的部门里又多了一个文娱新闻。朱建在长微博里说:新媒体要上早班,报纸工作要上晚班,工作时间那么长,休息怎么保证?徐行对他说,没有问题,能克服。

  通过一位认识了他9年的同行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日常工作中的徐行。他业务能力强,又精力旺盛,每次值完夜班后,他总能在第二天早上9点多到办公室。遇上台风之类的重要报道,身为编委领导的他也和普通记者一样刷微博找料。这样的激情也带动了他的部下。“领导这么拼,其他人能不拼命吗?”

  相关的记者回忆,分管文娱部、体育部5个月以来,不管再忙,徐行从未缺席部门的选题谈版会。

  “第一次参加谈版会,他说自己对文娱和体育报道还不很熟悉,希望多跟大家学习,共同进步。我们感到这个领导没一点架子。”一名记者说,“谈版时他总和记者挤在长沙发上,没有要求、没有苛责,最后经常说‘好的。我觉得今天几个选题都还可以’。有新记者参加,会后他都会笑着叫对方的名字,拍拍肩膀。”参加完部门会议,又最先挤出窄小的办公室,为傍晚的报社“大谈版”做准备。

  认识他的人说:刚认识徐行时,他掏出的名片还是编委,文气、安静。但是一谈及业务就“口若悬河”。讲到工作就滔滔不绝,有各种点子和想法。

  林月(化名)也有同感。因为同在新媒体领域,她和徐行有过合作上的来往。最近一次见到徐行,是去年下半年。她回忆,那时的他整个人状态非常好,很有干劲,很想把新媒体这块儿做出成绩。

  他想法明确也不吝分享。他喜欢关注新媒体动向,但也承认新媒体转型的困难。参加同行的聚会,会与大家畅谈,表达观点,也向同行表决心,说接下来要大力度运营微信公众号和服务号。

  重大的工作压力下,徐行的白发越来越多了。

  一位好友在微信朋友圈里写下一段话,“2004年我离开杭州,他接我的班。此后十年,见面不到十次,每次见面,他职务升了,工作压力大了,白发一次比一次多。依然笑眯眯说着压力、失眠、惆怅,只是感觉到他的不容易,但没想到会承受不住……。”

  5日下午,都市快报社社长杨星向早报记者说:“徐行是我们非常好的同事,他的离开很意外。事情发生后我们都很难过,他的家人表示不希望做过多报道,我们遵循了家属的意愿,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

  爱家人的“三体迷”

  在同行眼中,是怎么也想不到徐行抑郁的。

  “他是个热情的人,很有想法,开朗健谈,人缘很好。”与徐行曾经共事的人回忆道。“人很瘦,但是嗓门很大。”

  做事认真、谦逊随和、低调内敛,是同事、朋友对徐行的评价。有同事至今不敢相信,坐电梯都要谦让、任何时候都带着笑意的徐行就这样走了。

  徐行的微信昵称,叫做“罗辑”。

  这个名字出自于刘慈欣的作品《三体》,是一个被书迷们称为“大神级“的人物。书中的罗辑,社会学博士出身,玩世不恭,经过种种奇遇以及自己的修炼,变成了一个大英雄。

  在一次与媒体的对话问答中,刘慈欣回答,科幻故事的角色中,最想和《三体》中的罗辑做朋友。因为罗辑是一个生活随心所欲的普通人,但能够在需要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这段回答,徐行将它截图发表在朋友圈里,还附上评论:“慈欣,干嘛说出来呢?”

  而随着去年年底升任副总编后,这样轻松的表述就越来越少了。

  林月回忆,以前徐行的朋友圈更新得很勤。去年11月,徐行的朋友圈里有21天在更新,有的一天还发了好几条。去年12月的时候,18天都在更新。而到了今年的1月和2月,他的朋友圈只有2天和1天更新。最新一条是今年2月26日,他转发了一条股票信息,之后就再也没有新内容。

  “以前他的朋友圈会放好多老婆孩子的照片,感觉是很有爱的一家人,但是今年就没发了。”林月回忆道。

  她不知道徐行是不是忙到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了,但是随着他的离开,最痛苦的,必然是与他朝夕相伴的至亲。

  在同行的印象中,徐行很爱家人。

  徐行曾在微博上开了一个名叫“职场物语”的系列。在微博置顶的一条信息中,他这样介绍这个系列:【告各位亲朋好友书】本人写该系列的目的,是万一有朝一日我不在了,我那两个不成器的儿子能看一眼,少走些弯路。因为本人自小苦命,无父母指导,一路坎坷走来,心酸无人可知。不想他们再重走一遍。请各位亲朋好友看就是,莫转发,免得惊动天听。

  熟悉徐行的人介绍,他和家人关系很好,一有空就会带着两个儿子,坐着地铁出去玩。第一个儿子出生的时候,他去哪儿都背着一台专业相机。

  “请不要责备他不负责任”

  徐行远行后,他昔日的朋友和同事纷纷发文追忆悼念。这些文章,也为我们勾勒出一段徐行最后的日子。

  徐行朋友的一篇《三次别离——悼徐行》中,他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2013年4月23日,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徐行。

  今年春节后的一天,我们在溪渔馆吃饭。这是我们的最后一顿饭。他不敢吃太多,因为他觉得,他的胃已经开始拒绝大部分的食物。

  他喝了一口茶,说:我们其实很像,都太强调完美,有什么事宁可扛着。太累!

  我点头,却未曾明了,话背后的血肉淋漓。

  原都市快报经济部傅姓主任亦发表长微博怀念挚友徐行,请大家不要责备徐行不负责任:

  他几个月前就开始用尽一切办法拯救自己,

  放大这个世界的闪亮点;

  他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就安排身后事,

  减少自己离开对家人的伤害;

  他在最后时刻还在布置安排工作,

  难以割舍这份魂牵梦萦的事业。

  他是我见过最有责任感的男人,他试图保护每个人,除了他自己。他用尽全力去拯救自己,但只习惯于孤身奋战的他,最终也没能发出求救的信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徐行 媒体人 总编 顾家 记者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