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2摄影师:150分钟素材,平均选用1分钟

2014年04月24日10:53   文化专栏  作者:楚尘文化  
采访嘉宾:孙明进,《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摄像,曾拍摄《京剧》、《国脉》、《法门寺》《大国重器》等大型高清纪录片,分别在央视一套、九套播出。正在拍摄9套大型纪录片《美丽乡村》  采访嘉宾:孙明进,《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摄像,曾拍摄《京剧》、《国脉》、《法门寺》《大国重器》等大型高清纪录片,分别在央视一套、九套播出。正在拍摄9套大型纪录片《美丽乡村》
特邀采访嘉宾:董游,编剧。作品有《郭晓晓的心事》(舞台剧)、《北楼故事》等。特邀采访嘉宾:董游,编剧。作品有《郭晓晓的心事》(舞台剧)、《北楼故事》等。

特别感谢:峰子

  《舌尖上的中国》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类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见识中国特色食材以及与食物相关、构成中国美食特有气质的一系列元素;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Q写剧本的时候作者需要对笔下的人物投入自己的感情,那么作为一个摄影师,拍摄美食对于您而言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A舌尖这种片子是不可能提前把本子准确的写出来的,导演要进行细致的前采工作,整理出大概的内容拍摄脚本,正式拍摄的过程中,随时会发现新的故事,边拍边改,边改边拍,直到片子剪完还会更改。所以对于我来说,我一直对拍摄存在着新鲜感和好奇心,随时发现随时拍摄,这正是我喜欢纪录片的原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当然拍摄也要投入感情,镜头跟着主人公的情绪走这是基本要求,我会跟着主人公的情绪完全融入到他的生活,体会人生百味,所以拍摄美食不单单享受美味的过程,而且也是享受生活的过程。

  Q有没有特别不容易拍的,但是又特别好吃的食物?

  A舌尖里的每一个食物拍的都非常的艰难,一般是野外的食物难拍但是好吃,就拿已经播出的脚步那集为例,讲道哥哥要为弟弟上树采蜂蜜,对于主人公来讲习以为常很简单就能完成采蜜的过程,但是对于拍摄来讲真是在登天,那集的导演相当的强悍,40米高的大树,靠简单的绳锁,把自己吊到40米的高空,没有什么防护措施,十分冒险但还是完成了拍摄,可以说导演是冒着生命危险来表达对纪录片的敬意的,后来总导演知道后,虽然画面很震撼,但还是十分严厉的批评了编导。

  Q这些好吃的都是从哪发现的?央视按传统去找,还是地方往上推荐的?

  A这个是总导演和导演们的工作了,发现的渠道很多,有专家顾问指导,朋友推荐,上网看书等等吧,好像我听说过有个标准是一定是老百姓能吃的起的食物。

  Q其实大家还特别关心一个问题,您是吃货吗?您在当地饭醉集团中负责什么?整个拍完后,大家的皮带是松了还是紧了?

  A我本人不是吃货,我对吃要求很简单,吃饱就行,我拍过不少纪录片,只有这一次拍舌尖我瘦了好几斤,朋友们都说拍食物怎么可能吃瘦了呢?确实,拍之前我也是那么想的,但是我拍了将近3个月的美食我的确瘦了好多,原因是拍摄确实很辛苦,越是美味越是难以寻得,经常跋山涉水四处寻找,每天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工作强度确实很大,而且当美食呈现的时候不是该享用的时候,而是工作才刚刚开始,一桌美食拍几个小时,要拍摄主人公是怎么享用美食的,等真的可以吃的时候人已经麻木了。拍完一个地方还要披星戴月的坐车赶往下一个拍摄地,所以拍舌尖的过程也是一段匆忙的旅途,虽然艰苦但是我们很充实很欢乐。

  Q故事的形式一直在创新,但故事的基本内核几千年都没有变过。拍纪录片不一样,大家注意到一个是器材,以前用标清,后来是高清,这次从拍《故宫》时的大高清转到小高清;另外一个是和国际接轨的影像叙事方式。您感觉这种变化对摄影师的挑战是什么?

  A挑战首先是飞速更新换代的设备,经常是到拍摄时发现这是一台刚刚上市的新机器,只能边学习边拍摄,但这都是最容易的事情,最大的挑战是还是来自于观众,近些年国内经常播放国外大型的纪录片观众已经慢慢的在自己脑海当中形成了一个好的纪录片的标准,我们从业者要尽量满足观众的国际标准的视觉欲望,对于刚起步的中国纪录片来讲太难了(我觉得以前央视的片子是专题片,基本是政治宣传片,我个人觉得中国纪录片是近几年才开始发现的),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Q除了对食物、美女(当然包括美男)、风景本身的敬意以外,摄影师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磨砺自己?

  A我没能读万卷书但是我想走万里路,我梦想走遍全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美,我热爱纪录片摄影这个职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可以帮我接近这个梦想。所以我的磨砺自己的途径很简单,充满激情敢于探索,多走多看多拍,让自己一直处于一个无知的状态去探索发现。

  Q我们之前的投入是"港澳台在内的全国70个拍摄地,前期调研员3人,导演8人,15位摄影师,3位剪辑师"拿行业标准来看,这样的配备对于一部时长50分钟,七集的纪录片是什么概念?

  A其实就是说明拍舌尖这部纪录片相当不易,拿这次舌尖2的片比举例,片比是150:1,这意味着150分钟的素材,只能放到片子里1分钟,你要知道其他的149分钟也是耗费了纪录片工作者相当大的心血的,同样是好看的画面很好的故事,但是篇幅有限只能拿相对更精彩的画面给观众看。个人认为舌尖2如果是拿现有的素材做成20集甚至更多集,同样是很精彩的。

  Q《舌尖》第一季播出后,云南的酱豆腐火了,陈晓卿也火了,除了爱好美食以外,他还给了你们哪些印象?他是个好领导吗?说话严厉吗?他直接、间接地给了您什么影响?

  A陈晓卿总导演是一个务实的一个导演,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不玩虚的,是一个业务能力极其强大的一位总导演,可能摄影专业出身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不但是好领导而且是好兄弟,后期制作过程中经常像保姆一样和其他分集导演一块做饭吃,对分集导演十分关心。说话很随和但是直爽,不藏着掖着,在总体大结构的指导下尽量少的干预分集导演的思想,但不能出现原则问题。

  Q我发现国内以个人、非职业身份制作纪录片并且产生影响的创作者相对较少。您平时自己拍片子吗?个人或小集体尝试,通常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克服的?

  A我平时自己不拍片子,也没有时间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也没有好的社会环境允许我去拍摄,中国的形式不允许个人纪录片的生存,中国现在的纪录片通常分为两类,一类个人纪录片,完全体现个人思想的揭露社会现实的纪录片,这种片子很容易在国际上获奖,另一类就是主流媒体的主旋律专题片了,个人觉得舌尖的成功最重要就是选题好,中国作为美食大国吃过众多,吃货们都爱看,另外一个原因是讲述百姓习以为常却不曾关注的食物背后的故事,第三,舌尖脱离政治主旋律专题片,更接近纪录片了。

  Q写剧本永远是充满遗憾的工作,这次拍摄您给自己留了哪些遗憾说来让大伙听听?

  A纪录片的遗憾简直是太多了,说不清道不尽,因为实际情况不可能像剧本里想象的那样完美,想等一场大雨,结果无数次的支好设备老天爷就是不赏脸,每到一个地方必拍日出但是却少有想象的绚烂景色,理想能发现很多的食物,事实上由于干旱食物却极少,主人公很羞涩无法满足拍摄要求等等太多遗憾了。

  Q"越是弥足珍贵的美味,往往看上去越是平常无奇。"怎样能把"看上去平常无奇"食物拍的好看,那种松软、酥脆、细腻、肥厚的口感都表达出来,教教我们吧!

  A我觉得任何人打上灯光,用好的摄像机,取好构图,都可以把食物拍的好看,但是再牛逼的摄影大师也难把大便拍的让人有胃口,其实很多食物确实是不好看,甚至看着很恶心,但是把这样的食物融入到一段感人或者有趣的故事中时,那个食物就显得弥足珍贵了,比如第一集里面的跳跳鱼,菜做的就是个乱炖颜色难看样子丑陋,但捉跳跳鱼的过程十分的有趣,所以观众爱看舌尖,食物还是个引子,人们爱看的不是那个食物本身,而是想了解食物背后的故事,想象一下舌尖里面如果只有一桌子菜来回的用各种镜头来表现,没有人物出现,那这必然是个烂片子,所以我觉得比起舌尖的食物拍摄,关键是背后人物故事帮了大忙。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纪录片 舌尖 拍摄 摄影师 素材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推荐阅读

热文排行